图|李四光与周总理亲切交谈
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即是工业方面的建设,第二点则是社会主义改造。
而工业化建设中,石油是离不开的工业原料之一。
*非常关心中国的石油工业建设。
有一次,在中南海一间会客室里,*接见了从东欧归国的国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谈话间隙,两人聊起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远景。
虽然当时中国仍顶着“贫油国”的帽子,但李四光对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
“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松辽平原、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还有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句话,因为过去是用英文写的,所以故意说得含糊些。”
“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嘛。”
周总理也在旁边打趣地说道。
*听了李四光的话,心中也更加坚定了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的想法。
光被四表李四光本名李仲揆,后来之所以改名叫四光,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1889年,李四光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李卓侯是私塾教师,颇有文化,因李四光排名家族第二,所以为儿子取名为“仲揆”。
根据古汉语字典中的记载,“仲”是老二的意思,而“揆”代表宰相、内阁总理的职位。
从名字上,也能看出父亲对李四光的期许。
值得一提的是,李卓侯还是林彪的启蒙老师。
图|李四光
据考证,李四光的祖上其实是蒙古族,李四光的独女李林曾这样介绍:
李四光的家族实际上是“库”姓蒙古族,由于家境贫寒,从蒙古草原流落迁徙至湖北黄冈地区。李林的曾祖父是地道的蒙古人,家谱上明确记录着“库里家族”。
1902年,湖北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当地大量新建新式学堂,不仅教授学生传统的诗书经文,还教导学生科学技术知识,李四光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年仅14岁的他征得了父亲同意前往湖北武昌。
那个年代报名,需要填写报名表,当然报名表也不是免费的,李四光从湖北省学务处领取报名表,结果填写时误把姓名一栏写成了年龄“十四”。
李四光舍不得再买一张报名表,正在犹豫间,抬头一看,只见前面大厅正中央悬挂着一个牌匾,上面写着“光被四表”四个大字。
“光被四表”,语出《尚书·尧典》,是形容盛德善行远播四方。
李四光灵机一动,在“十”字上填了几笔,写成“李”,于“四”字后面加上一个光字。
于是李四光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新式学堂学习。
李四光的科学思想基础,大抵上也是这个时候奠定的。
不过李四光早年和地质学,还真没多大关系。
图|民国时期煤矿业联合事务所成立纪念照
1904年,李四光考取官费留学资格前往日本,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虽然日常学业非常繁忙,但时常去留学生会馆,听孙中山演讲,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鼓舞的他决定加入同盟会。
“联盟人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李四光,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天运乙巳年七月三十日中国同盟会会员李四光。”
1911年辛亥革命后,李四光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因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而去职。
1913年,李四光远赴欧洲留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先学采矿,后学地质学。还获得了硕士学位,1920年,受北京大学蔡元培的邀请,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随着深入的研究,李四光在三四十年代,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地质学家。
1948年2月,李四光携夫人许淑彬从上海启程前往英国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
当时国内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李四光一行也因此被困在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