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蓝色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该规划提出,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要在海底探测与开发技术、极地海洋科学、海洋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和受制于人的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随着这一顶层设计的出台,上海要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心一览无遗。
放眼长三角,上海、宁波、舟山这三座城市是向海而生、经略海洋的“三剑客”。和上海一样,宁波、舟山也提出了在“十四五”期间,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
在“逐梦蓝色”的征程上,长三角“三剑客”各有哪些神通?
(图片来源:新华社)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缘起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挪威海事展、奥斯陆海运等国际机构联合发布的一个报告中。
2012年,这些机构首次联合发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报告》,以客观指标和行业专家投票的方式,评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要评分指标为“航运、港口与物流、海事金融与法律、海事技术、吸引力与竞争力”等五大指标。
彼时,国际上可以被视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并不多。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其首都伦敦依靠厚重历史积淀,已经逐步发展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另外,新加坡和挪威奥斯陆依靠战略性海洋产业的大繁荣,带动相关配套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和法律服务业等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集聚形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我国布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步伐从4年前开始加快。2017年5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国家发改委和海洋局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被提及。该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4年多来,这一名单已经扩容,除了深圳、上海外,天津、青岛、宁波、大连、舟山5座城市也提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
上海临港新片区(图片来源:园区官网)
“双轮驱动”的上海
向海要经济,这对上海来说并不陌生。
上海拥有213公里的海岸线,海域面积约10000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它就是我国对外交通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早在公元746年的唐天宝年间,执政者就在这控江襟海处设立镇治发展港口,即青龙镇(今青浦区东北、苏州河南岸),供船舶往来停靠。进入宋代后,青龙镇有“江南第一贸易港”的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更是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
上海市海洋局数据显示,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746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9707亿元,占上海全市GDP的25.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2.1%,位居全国前列。
因此,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上海有自己独特的先发优势。如今,随着顶层设计的出台,优势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
根据蓝色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临港新片区未来将聚焦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动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科技教育等极具临港特色的蓝色经济产业协同发展。
此外,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长兴岛无疑也是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到2025年,长兴岛要成为具有海洋文化内涵的“宜居宜业宜创”新型城镇,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力争达到千亿级,成为上海制造品牌重要承载地、海洋科技创新重要引领地、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临港新片区、长兴岛双轮驱动下,上海离“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正越来越近。
宁波舟山港(图片来源:新华社)
强强联手的浙江
自2015年宁波港、舟山港合并后,“区域协同”成为宁波、舟山两地发展的重要主题,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也是如此。
“十四五”期间,舟山、宁波两地都将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中,区域协同是重点。
宁波提出,在“十四五”期间,统筹湾区保护和开发,推进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产业带、环象山港生态经济区和环三门湾海洋新兴产业带建设,实施生态海岸带建设工程,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功能区块,加快建设宁波海洋经济示范区。
舟山市也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与宁波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浙沪海上合作示范区和甬舟一体化。
强强联手,或许可以再一次谱写如宁波舟山港这样跨越式发展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