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回收材料”与“加工制造”的过程,在地拾用认为它们并不是一项繁琐无味的程序,更像是在不起眼的小巷里领回了一个脏兮兮的小流浪汉。为他梳理头发,换上新衣。悉心打扮,剥落卷心菜般剥去他粗糙的外壳,露出美好的内里。这个过程,就是材料的“新生”。
幽默是治疗废材的良药
有款胸前包最受用户的喜爱,也给二位创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身上大剌剌地印着“净含量50千克”几个字。这个普通的词语让团队成员灵感大开。
他们想象那些挎着此包的人在地铁站排队进站的模样,像是剥光后计量过重量的货物,将被搬运到各个前往的目的地;他们想象挎着这个包的人等在斑马线前,那30秒的红绿灯,是他们的通行指令。
所以,团队们决定用这个元素做一个胸前包,以此搭配这句话里的幽默。将胸前包类比作人的话,它一定是个像《鹿鼎记》中韦小宝一样的角色。
这样的感觉,也时常诞生在每一个不同图案的包包身上。在每个包袋的详情介绍中,都写着“生产日期:从你使用那一刻起”“保质期:已过期”“使用方法:请用你的态度使用此物品”这种无所谓、又随性自然的语句。“每一次回收新的图案面料,都迫不及待想为它设计一个款式。”黄祖传说。
“没*,还活着。”在地拾用开张了4年,对那些质疑的眼光坦率地宣称自己的生存状态。为了庆祝自己的生存,在地拾用开发了一款“庆典”包袋,利用在制作过程中剩下的红旗布、旧编织袋、PVC的面料*。这些包袋都是用工作室地上拾起来的一块块碎片拼接而成,每一个都有所不同,或许有倾斜,或许有污点,但每一个包都是唯一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