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月2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陈诺)今年春运可谓进入了“高铁时代”,上海铁路局的数据显示,春运期间,该局安排动车组达到663对,占比达63%。运力为历年之最,高铁最短4分钟就开出一列动车。站台上,清一色“和谐号”旁边,担当临客替补角色的绿皮“家伙”显得有些落寞,然而就是这样的灯火阑珊处,却有一群面临“转身”的春运铁路人在守望。
茶水员:列车上的“万里长征”路
初见徐建国,很难将他与列车茶水员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到后头,整齐的制服、白手套,只是手套上有星星点点的煤灰。今年春运,在K5612次临客列车上,行将退休的他将以茶水员的身份结束自己41年的铁路职业生涯。
茶水员,一个只存在于老式绿皮车上的工种,对一车人的饮水问题负责,整日面对的是煤堆、茶炉以及水壶,可以说是锅炉工、烧水工和服务员等多工种合一的岗位。
只见徐建国抄起铲子把煤送进锅炉,火烧得很旺,待水烧开,将热水接到包着皮布的“二壶”中,推着“二壶”给各个车厢的茶水箱注水,揭盖、提壶、倒水动作一气呵成。一车配茶水员三人,徐建国是班长,负责16节客厢的6个茶水箱,另外两个普通供水员负责剩下的10个,“只要没有水就得加上,不分白天黑夜。”
K5612次是杭州到阜阳的短慢绿皮车,旅客以短途流为主,站停多、运行时间长,这给列车供水员的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如今,徐建国每天要在在车厢内为旅客送水30趟,往返行走大约20公里,“光是提壶的动作,这一天都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
犹如角落里颇具年代感的茶炉,茶水员这个角色行将落幕,“如今的空调车和动车都是电烧循环水,只要水不足,就会自动注水加热”,合肥客运段车队党总支*魏虎介绍,今年春运加开临客运用了绿皮车车底6组,有12个班组,有36名茶水员短暂回归,平均年龄45岁以上。春运结束,他们又将回归各自的角色。
广播员:用声音传递春运温度
“旅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乘坐本次列车。本次列车是由合肥开往黄山的K8381次列车。现在距离列车开车时间已经很近了……”从这辆绿皮车的车厢音响里传来悦耳的声音,另一头连接着的是一个颇具年代感的职业——列车播音员。
上海铁路局合肥客运段的刘莉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二十余年。身处该车11号车厢入口处的一个不足3平米的播音室,这只列车“百灵鸟”将在未来三天,为旅客播报合肥至黄山再套跑北京西线路的停靠站点信息及温馨提示。
播音室里陈设简单,一台数字列车广播机、一台DVD、一个包裹着涤纶手绢的话筒以及一本记满了播音材料的笔记。刘莉说,手绢是家乡以前结婚时包裹喜糖用的,把它拿来护着话筒,能搪灰。每次轮休时她都会把它解下带回家清洗。这么些年过去,手绢有些掉色。
过去的20多年,刘莉见证了列车播音系统的不断升级。她回忆,刚刚担当列车播音员时,火车还是老式的21型列车,广播就是一个木盒子里装一个喇叭。“在首发站,我们要把这些木盒子挂在每节列车车厢上,然后再进行查线工作。那时候,车厢里时不时还会有老鼠,查线路就是为了防止广播线被老鼠咬了。”
列车到站、温馨提示,很长一段时间,乘客正常的上下车离不开列车“百灵鸟”的声音,刘莉说广播是有温度的。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正好赶上下大暴雨,刘莉所在的列车晚点了15个小时,为了安抚旅客,她白天基本上15-20分钟就会播报运行最新信息,并向大家致以歉意,“晚点那么长时间,旅客情绪难免会有波动。通过广播道歉,让乘客看到了我们诚挚的态度,也得到了他们的谅解。”刘莉说。
合肥客运段党总支*赵启兵对列车广播有着同样的“温度”记忆。他回忆,有一年春运,一位乘客想给他的朋友庆祝生日,当时担任乘务员的他就联系了列车播音室,点上一曲生日歌。“当乐曲和祝福在全列车厢响起的时候,车厢旅客的气氛被点燃了,我们也被感动了,感觉很温暖。”
然而,时代在发展,2016年11月,普通车上应用智能化语音播报系统的试点工作在上海铁路局合肥客运段开始。普通车广播机上已经装有CF卡,同时,火车上也配备了一个装置,它的功能和高铁自动追踪定位一样,在列车快到站时进行语音提示,这就省去了播音员到站播报的程序,“一站三报只需要一站两报了。而随着系统的完善,我们的‘两报’估计也不需要了。”刘莉说。
如今,刘莉的任务越来越少了。列车正常运行的时候,只需打开DVD放送轻音乐,到站时打开话筒说上一段。大部分时间,刘莉会望着窗外,哪怕沿途的风景,早已烂熟于心。
目前,合肥客运段在职的播音员还有100名左右。“他们大部分已经不算年轻了,最近5年就会有不少人退休”。
“比起电子播报,我们确实是‘老古董’了,但有我们的声音‘在场’,旅客会觉得温暖,希望旅客们能永远记住我们的声音”,刘莉说。
厨师:变花样满足归乡者的胃
戴上厨师帽,系上白色围裙,餐车上不足10平方的后厨成为淮海师傅的春运舞台。只见他熟练地切墩、颠勺,一个小时不到,20份两荤两素的盒饭就出锅了。
作为K5451次列车餐车的厨师,刘淮海为乘客以及列车乘务员准备车上伙食,多年来,他的鱼香茄子、红烧鱼以及山芋圆子烧肉在合肥客运段内已是小有名气,后厨电磁炉上一方正在烹煮的大锅冒着热气,揭开盖子,盐水鸭的香气扑面而来。
如今,绿皮车的餐车上卖的盒饭有10元、15元、20元不等,最便宜的是半荤一素和咸菜,最贵的是两荤两素和咸鸭蛋。“目前来说,餐车主要功能还是在于保证旅客能够吃饱。毕竟,一趟列车满员是2000多人呢。”赵启兵说。
刘淮海很少有完整的休息时间,除了一日三餐,偶尔还会有乘客点上几份小炒,作为曾经的饭店厨师,刘淮海坦言,“轨道上颠勺要比地面上累多了”。
从业16年来,刘怀海发现乘客的饮食口味和餐车的就餐人群发生了变化。据他回忆,16年前,就餐人群多是公务出差人员,点的小炒也多是诸如青椒肉丝、红烧豆腐等家常菜。现在就餐的有不少务工人员,在菜品的选择上既有木须肉、肉末茄子这样的家常菜,也有鱼块、清蒸类等食品,现在徽式粉蒸肉也成为“爆款”之一。
慢慢的,绿皮车上的餐车已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元素。“餐车就像乘务员旅途中的家,他们在各节车厢工作闲下来后,来到餐车就想吃一口热饭,尝一口热菜。”餐车服务员王惠说。
餐厅会餐是除夕夜留守在列车上的乘务员们的“保留节目”。淮海师傅说,每当那时,他都会提前一天备菜,为不能回家的大家做一顿可口的年夜饭。“乘客来到餐车,我们也会邀他们一起吃饭,这都是免费的。”在刘淮海的手机里,还存有一张照片,2016年的元宵节,乘客和乘务员坐在餐车吃小年夜饭,玩“击鼓传灯笼”,鼓停时,捧灯笼的人要表演节目。
这样的画面几乎每年春运都会上演,老式绿皮车晃晃悠悠行进在回家的路上,车厢内,乘务员除夕夜卸灯管、擀面皮、包饺子,一起布置车厢,组成大家共同的春运记忆。
如今,越来越多的列车取消了餐车,动车上仅有一个吧台,所有食物冷链配送,在微波炉中加热即食。“这样确实卫生了、方便了,”刘淮海说,“但我们这样的餐食能够定制,更加灵活,咸、淡我们都可以控制。”
赵启兵介绍,合肥客运段现有餐车厨师300多人,里头不少人是特级厨师。多年来,他们为数以亿计的乘客呈现了精彩的“舌尖上的春运”。“未来,我们或许会经历转型,但我相信,我们仍旧会在不同的地方,为归乡人的味蕾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