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十道题,帮助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第一题:请问,“清词三大家”是指的哪三位?
答案:纳兰性德、朱彝(yí)尊、陈维崧(sōng)
解析: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或被称为“康熙词坛三鼎足”,由于后代学者多认为康熙词坛为清代词坛最盛期,因此也常将“康熙词坛三鼎足”称为“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词还与项廷纪、蒋春霖二人的词被谭献并称为“清代三大词人之词”。
第二题:明朝诗人陈伯庸的《秋千辞》有一句“掌中飞燕旋风斜,楼外绿珠坠落花”,这个“绿珠”指的是?()
A 一位女子 B 一座酒楼 C 一株植物
答案:A
解析:
杜牧的《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中“坠楼人”指的就是“绿珠”。绿珠是西晋石崇的宠妾,孙秀暗慕绿珠,和石崇翻脸,让赵王伦诛*石崇,石崇对绿珠叹息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绿珠就自己从楼上跳了下去摔死了,这就是绿珠坠楼的典故。
这首《秋千辞》中的“绿珠”既是坠楼人绿珠也!
《秋千辞》明 陈伯庸
梨花庭院香飘满,架架秋千笑声软。红妆共斗青春妍,长绳欲系白日短。
掌中飞燕旋风斜,楼外绿珠坠落花。素娥弄蟾奔窃药,秦女乘鸾初去家。
半空著脚看亦好,平地失身更颠倒。人生行乐贪少年,昔时女伴今皆老。
慵来听说摧眉峰,整顿衣裳为敛容。玉樽余酒醉不得,月明高架粉墙空。
第三题:唐代诗人徐凝的《汉宫曲》中描写:“能做掌中舞”的古代美女是?()
A 貂蝉 B 赵飞燕 C 罗敷
答案:B
解析:
徐凝的《汉宫曲》“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而赵飞燕被来就有“掌中起舞”的典故,杜牧的《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楚腰纤细掌中轻,化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楚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另一个是掌中起舞,就是说赵飞燕身飞如燕,可掌中起舞。(《飞燕外传》)。
第四题:欧阳修用诗句“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来比喻“礼轻情意重”,欧阳修收到的是什么礼物呢?()
A 银杏 B 大枣 C 莲子
答案:A
解析:
这首诗出自欧阳修的《梅圣俞寄银杏》“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这里的“鸭脚”即是指银杏,因为银杏叶的形状酷似鸭子的脚掌,故名。
第五题:“哗众取宠 博览群书 跋山涉水 不可一世 大同小异”五个成语中各取一字,可组成那句诗句?
答案:一览众山小
第六题:请问,“建安七子”中不包括下列哪一位?()
A 孔融 B 曹植 C 王粲
答案:B
解析: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ruǎn yǔ)、应玚(yáng)、刘桢(zhēn)。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第七题:屈原的代表作中有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 、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了172个问题,这部作品的名字叫做什么?
A《问》 B 《问天》 C《天问》
答案:C
解析:
《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语言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不用语尾助词,四句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全诗通篇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显示出作者沉潜多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的个性,表现出超卓非凡的学识和惊人的艺术才华,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第八题:唐代禅僧元览把“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这首诗题在什么地方?()
A竹子上 B墙壁上 C 树干上
答案:A
解析: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十引《古今诗话》谓: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这两句是佛门用来比喻人应心胸开阔。现在这两句已经被改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第九题:李清照的《渔家傲》“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其中的三山是指的哪三座山?
答案:蓬莱、方丈、瀛洲
解析:
《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山海经》记载,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而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 现实中仅蓬莱一地实存,地属山东烟台。 方丈没有,至于瀛洲,一说是日本。
第十题:元代哪位散曲家的作品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
A 赵子昂 B 王冕 C 马致远
答案:C
解析: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人们称为“元曲四大家”。
声明:以上题目主要来源于中华好诗词节目;解析由作者xixima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