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佛祖历代通载》等*载,在唐末五代,有个布袋和尚,他从小父母双亡,随后入寺为僧,在寺庙里烧水煮饭,打扫庙院,做些杂活。他生性勤俭,且乐于助人。平时,他珍惜每粒粮食,烧火做饭时见稻草、豆杆儿遗留一粒两粒稻谷、豆子,便拣起来。天长日久,竟积攒了二三十箩筐谷豆杂粮。及至有一年大旱欠收,他将多年积攒的粮食熬成粥,做成饭,施舍给饥民。后来,每年正月初一,他就背着粮袋,把布袋里的好东西不断地施舍给穷苦百姓。
时年混乱,看见百姓们受苦,他总是长叹一声,然后拿着手杖,杖上挑着布袋,入市四处化缘,见物即讨,讨回再积攒到一起,施舍给灾民,所以百姓都叫他“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一直行走化缘,每遇不平之事都要插手相助,当地的百姓都把他看成是普度众生的活菩萨,因为他走到哪里就能把好事情带到哪里,他出现在何处,何处就能够得到他的帮助。
有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四处颂扬他的事迹,时间久了,就变成了传说:当百姓需要时,布袋和尚就会倾袋而倒,周济贫病交困的平民。饿了,布袋里有粥;冷了,布袋里有衣衫;病了,布袋里有妙药。这样的传颂一直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