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是国家出入境监督管理机构,而在1684年“海关”这一称谓出现之前,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现代海关事权职能的检查机构分别有着关津、市舶和榷关等称谓。
关津是西周到唐宋时期在水陆交通要道上设立的检查机构,除了承担军事防卫任务外,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有了征税、缉私等职权。关津管理制度经过秦汉以及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到隋唐时期就已完备。
西汉 张家山汉简《津关令》
唐至明代,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政府开始在东南沿海港口设立市舶管理机构——市舶使(司)。当时,关津与市舶并存,但关津主要负责内陆进出境检查,市舶则管理海上贸易。
元 《至元市舶法则》
明清时期,政府在运河、长江水道设关征税,称为榷关。榷本意是指一种像鹤脖子那样细长又能灵活升降起伏的独木桥,它设城门口,一段有支点,另一端拴着绳索,由专人在城门上负责。因为榷不是常设的固定桥梁,因此要过榷的生意人只能同操控者商量过桥费用数额,所以古人创造了“商榷”来表示这一行为,而“榷”字中税收、专卖、垄断的含义便由此引申而来。
清 九江关瓷碗
在榷关出现后,关津这一称谓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市舶司仍然存在,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消失。榷关在清朝前期分属户部和工部管辖,因为以货币为计税单位,所以属户部的榷关又被称为“钞关”。当时著名的八大钞关有七个设在运河沿岸,其中就有缴税最多的临清钞关,而唯一一个设在长江沿岸的则是九江钞关。
往期回顾: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供稿:中国海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