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到底是姓"曹"还是姓"夏侯",这个问题一直争议不断。从古代文献记载与小说野史综合来看,一直都是有着着两个观点的。
在支持曹操原本姓"夏侯"的著作主要有来自东吴的《曹瞒传》以及后来明朝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
而记载曹操本来就姓"曹"的著作就是《三国志》。
从上述的著作权威性来说,绝对是《三国志》更具有说服力。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来自东吴的《曹瞒传》,其中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是夏侯惇的叔叔,因为做了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才得以姓"曹"。这可以有效地降低曹氏的威信度。但是因为东吴与曹魏是属于敌对关系,其创作这个《曹瞒传》的一个目的就是对曹氏进行攻击,因此很难完全认可这个由"夏侯"改姓"曹"的说法。
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就是承袭《曹瞒传》的这个说法。我们都知道从南宋开始,他们对前朝的定义进行了一些改观,尤其是三国方面的认识。由最开始魏国是正统改为蜀国是正统,后来更是对蜀汉将领有数次的拔高,同时不断贬低曹魏。而民间更是受其影响。到了明朝时期,尊刘贬曹的想法深入人心,罗贯中受环境的影响自然是遵循来自东吴的《曹瞒传》的说法以此贬低曹操。
因此,曹操原姓"夏侯"改为"曹"的说法,在我看来并不可信。
《三国志》是由陈寿编辑创作的,其内容来自各国的史*载。我们无法确定魏国史官是否为了维护本国的正统性,来拔高曹氏家族。但是从一个史官的职业操守来说,这个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不高,史官的职能就是将正确的历史实实在在地记录下来。
虽然曹操的父亲曹嵩的确是作为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但是你是否真的就能完全认定曹嵩原本不是姓"曹"的。
《三国志》: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后汉书·宦者列传》:曹腾字季兴,沛国谯人也。
我们知道夏侯氏和曹氏的家族都是在沛国谯县,两家世代通婚,因此两家的关系非常好,而曹腾来自沛国谯县,因此大概率来自曹家。但是我并不认为两家的关系可以好到宦官曹腾要选择养子的时候,愿意不从本家选而选外姓人,而且当时与曹嵩一辈的曹家人至少有曹仁的父亲曹炽、曹洪的伯父曹鼎,都是在朝中担任职位的。为何不从这些人中选,而去选择"夏侯"族人?要知道在当时,养子具有合法的继承权,曹腾死后,其养子是可以继承曹腾的财产的。
因此,我认为曹嵩本来就是姓"曹"的,是曹腾的子侄辈。
"曹"姓和"夏侯"姓区别最后再说说,"曹"姓和"夏侯"姓有什么区别。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是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人,是萧何的继任者,因此有着"萧规曹随"的美誉。
而夏侯氏的祖上同样是开国功臣夏侯婴,官至太仆。
虽然两人都是开国功臣,但是地位很明显是曹参来的高。而东吴否定曹操是曹参之后,是对曹操的出身和家世的一种降格。
结语在我看来,曹操本来就是姓"曹"的,根本不存在如同《三国演义》记载的,认为曹操本姓"夏侯"。为了降低曹魏的威信度,东吴在当时就对曹操的姓氏进行攻击而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同时还被后来罗贯中应用到《三国演义》之中。
至于是不是曹参后人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为了拔高自身,这些家族都会将其家族与这些开国功臣扯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