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初唐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写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句乃是鼓励人们在穷困之时不要忘记自己的远大理想,一定要坚持下去。然而,人穷志短是社会的常有现象,人没有钱财,自然没有精力追求理想,每天被茶米油盐的小事繁琐,志向在平淡的生活中也就渐渐化为笑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祖先们对社会的人情冷暖具有深刻的认识,为此他们总结出一句话:“人穷不省三钱,没钱不串三门”。
▲古代农民生活场景复原
俗语是中国文化中最直白精炼的话语,意思浅显易懂,道理令人受益匪浅。 “人穷不省三钱”就是说,生活无论多么的窘迫,有三种钱坚决不能省。那么,到底是哪三种钱如此重要呢?第一就是饭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支撑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如果身体不好,再远大的目标都是梦幻泡影。饮食质量是身体健康重要影响因素,为人体各个器官提供相应的营养,无论是体力工作所需的能量,还是脑力工作所需的思维精力,都由饮食决定。因此,人们必须时常保证饮食质量,为身体健康着想,不能因噎废食,以身体为代价省钱。
▲参加村宴的平民(晚清时期旧照)
其次是礼钱,也就是所谓的“份子钱”。众所周知,中国社会非常讲究人情往来,其中缘由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有固定的的居住环境,形成一个个村落,过着小农经济模式的生活。然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小农经济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遇到重大变故是没有能力抵抗的。对于重大的天灾暂且不提,就说“婚丧嫁娶”这样的基本家庭要事,小家庭的力量明显不够,为此乡邻亲戚就会随礼,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也就是说,礼钱是中华互帮互助传统的产物,体现朋友之间的情义,更是自己面对重大变故有人帮助的保证。
▲清代私塾内景复原
最后就是书钱。关于书钱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供养家人读书的钱,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要想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悲苦生活,只能供养一位读书人出来,凭着知识给家庭带来更大的收益。第二就是学艺钱,古代虽然生产力落后,但是行业数量也有上百种之多,木匠、瓦匠、屠夫等等。不过人家可不能白教,普通人家要学手艺,必须去磕头拜师,还得交学费好生供奉。无论是书本经意,还是手艺技能,都是人立行于世的根本,这方面的投资自然不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