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的王重阳,是金庸武侠里绝顶的高手。真实的王重阳,则是创立道教主流全真派的一代祖师。
王重阳(1113—1170),宋代著名道士,京兆咸阳人,道号“重阳子”,世称王重阳。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沦亡、金人入侵,抗金失败后,王重阳掘地穴居,称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灵位,七年后方出。他有七位著名弟子,道教史上称为北七真,也即金庸武侠中的“全真七子”。
重阳这个节日,饱含中国文化的真谛。这些真谛,则尽含于王重阳这个名字里。
九九归一,物极必反王重阳为什么叫王重阳
重阳节为每年的阴历九月初九,《易经》定“六”为至阴之数,“九”为至阳之数,九月初九双阳相重,故称“重阳”。
“阳”对于道教有着最重的分量。道教以阳气为生、以阴气为死,在追求长生不老、得道升仙的丹道修炼中,以修成“阳神”为目标。什么是阳神?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曰:“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所致之地,真神现形,谓之阳神。”所以吕洞宾才以“纯阳子”为号,纯阳之身便是那长生久视的神仙之身。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王重阳以重阳为号。王重阳的“重阳”,也多少有着这样“纯阳”的寓意,却不止如此。重阳节为九月初九,所谓“九九归一”,说的是物极必反、循环往复、周流不息的天道,乃万物运作的总则。《易经》纯阳之乾卦最后的上九爻之《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所蕴含的真谛,也在于此。
王重阳以“重阳”为号,重阳节又处于夏至和冬至之间阳气渐衰、阴气渐盛、阴阳转换的主要时期的秋季,本就依物极必反之理,不能不说这是天意。
修心入道,以孝为基王重阳,一个最看重孝的道人
王重阳创立全真派,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根本主张,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他为弟子列出三本必修经典——《道德经》《心经》和《孝经》。刘祖谦总结王重阳学说:“凡接人初机,必先使读《孝经》……”
全真属于道教,奉老子为始祖,自然以《道德经》为重。王重阳主张“修道即修心”,260字《心经》是佛门修心圣典600卷《大品般若经》的提要,自然分量极重。至于儒家,为什么王重阳选择了《孝经》?
《道德经》和《心经》都是道家和佛家最为简明扼要、最能体现各自精神的经典,选择《孝经》的理由当然也不例外。儒家思想纵然宏富“四书五经”,最能体现儒家情怀的还是《孝经》。这种情怀便是“人之常情”,父母子女之情则是人情中最为深挚真切的,那么自然要从孝做起。人若不孝,人品都成问题,谈何修道?
况且,《孝经》也远不只是教人行孝的说教之书,而是从庶人之孝、士大夫之孝、诸侯之孝、天子之孝一路讲到家国天下、天地大道,实际是把人之常情的孝作为了立身行事、治国行道的基石。所谓“孝道”,世人多只知孝,不明道。当王重阳要弟子修习《孝经》时,他实际在说的,除了尽孝,还有济世和慈悲。
重阳节最为根本的中国文化内涵也正是一个“孝”字。重阳是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列的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如果说家族是从空间维度强化着家的凝聚力,那么祭祖就是从时间维度强化着家的凝聚力,时空合一,家的温情与热闹才能恒久;国,也才能因此稳定亲和,所谓家国。而时空的散乱消弭,则正是这个时代之殇。
在节日的重阳,由祭祖的情思,也自然会想到更近人情的孝顺父母、敬爱老人;由慎终追远的情怀,自然会念起更铭心刻骨的“子欲养而亲不待”。悠长的岁月时光,远处和近处就这样连接在一起,又牵引出人生的来路和归宿。这也正如王重阳所说,“父为父,母为母,论著亲兮没说语。只为当时铸我身,至令今日常怀古。”
王重阳对《孝经》的重视与重阳节“孝”的真谛,又一次不期而遇,又是一场冥冥中的天意。
登高望远,心淡如菊九九重阳,宜随重阳真人悟道
重阳节有两大风俗,登高和赏菊、饮菊花酒。九月秋日,气爽天高,正宜登高望远,在一种静寂恬淡中贴近天地自然。地上此时则正菊花盛开,使重阳甚至被称为菊花节,菊花入眼,便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安然。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菊花酒养生,为古人重阳时所必饮。
所有这些,让人感受到的都是道家气息。其中真意,则正是王重阳那句“除情去欲,存思静定、心地清静,便是修行真捷径”。
也许,九九重阳,本就是个适宜悟道的时节。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