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宇宙,还有太多的未知有待解决,宇宙中的很多事物超出了我们当前的认知。比如,在一项新研究中,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奇特的白矮星——KIC 8145411,但是却没人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
白矮星指的是类似太阳的恒星在生命末期演化成红巨星后,随着大量物质抛洒向太空,中心留下的一个致密内核。通俗地说,白矮星就是中小质量恒星死亡后坍缩的残骸。这是宇宙中大多数恒星的宿命。
据介绍,典型的白矮星的质量约为太阳的60%,但是KIC 8145411的质量却只有太阳的20%。这意味着形成这颗白矮星的原始恒星的质量可能也非常小。我们都知道,恒星的寿命长短往往取决于其质量,恒星质量越大寿命越短,质量越小则寿命就越长。按理论估计,形成KIC 8145411的原始恒星的寿命非常长,现在应该还不至于演化成白矮星。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也能催生出如此小的白矮星。在双星系统中,当红巨星的物质被伴星疯狂吸食时,其最终坍缩留下的白矮星的质量也可能变小。而且,天文学家发现KIC 8145411确实有一颗伴星。可令人头疼的是,两者之间相距约1.95亿千米,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物质转移。
那么KIC 8145411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在这个双星系统中,原本可能还存在一颗恒星,它吸食了KIC 8145411的物质,然后被弹射而出;或者,伴星以某种不为人知的方式吸食了KIC 8145411的物质。遗憾的是,这些解释都缺乏证据,因此无法令人满意。
值得一提的是,KIC 8145411是天文学家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探测数据中发现的。虽然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已经退役,但对其数据的分析仍在不断产生新成果。KIC 8145411所在的双星系统是一个自透镜系统,当它从伴星面前掠过时,会产生微弱的引力透镜效应,使伴星的星光发生弯曲。
研究人员已经将相关发现发布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