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对大部分人而言,已经不足为奇了。根据医学角度上看,每个人在青壮年时期,也就是三十岁至三十五岁年龄段时,人的骨量是一生中最高的。而在此之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钙质流失,骨量也随之减少,而在这个过程中,骨量流失20%以上,人便出现了骨质疏松症。
对于老年人来说,患骨质疏松症是早晚的事,因此日常做好预防工作对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十分重要。而目前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有何治疗方法呢?本次家庭医生在线邀请到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丁悦教授。
骨质疏松治疗方式丁悦教授表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治愈的,由于骨量的累积需要有个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时应注意:
1、补充钙和维生素D,这是骨头成长的重要原料,需要每天规范补充。
2、服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如双磷酸盐,起到抑制破骨的作用。
通过二者结合,才能使骨质疏松症得到规范化的治疗。
骨质疏松手术治疗的风险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原因是骨头脆性增加,骨量丢失,第一次出现骨折的时候说明骨质就很疏松了,这时如果再不进行规范化治疗,那么再次引起骨折的风险就很高。除了骨质疏松症需要规范化治疗外,有时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还会引起骨折,需要手术治疗。丁悦教授表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骨折临床上的治疗难度大,在术后引起的并发症可能性高。术后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
1、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头脆,不论是采取内固定、换关节也好,还是打骨水泥也好,对患者来说都不容易,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内固定的松脱失效,再次的手术风险也因此提高。
2、老年人内固定手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养,而卧床过久也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褥疮、肺炎等等。
3、骨质疏松症骨折的死亡率很高,其中髋部骨折的患者能活过一年的患者只有80%,死亡率高达20%,可见骨质疏松症的骨质对患者的创伤影响是极大的。尤其是髋部骨折还好发于七八十岁的老人,甚至九十多岁的老人身上,由此可见手术对于患者的治疗风险是相当大的。
丁悦教授提醒,患者出现骨折后一定要及时治疗,否则患者一年内身体对侧发生骨折的风险就有20%,就如出现身体一边骨折后刚做完手术,身体另一边相继出现骨折的情况。这种再次骨折的风险,不论是对于治疗的难度,还是对于患者本身的伤害无疑是更加深了一层,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患者和主治医生仍需坚持规范化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