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北京京剧院复排《红灯记》的视频,这不是北京京剧院第一次排演这出戏,但是这次复排演出后引起的议论最为激烈,特别是对张馨月扮演李铁梅有很大争议。按理说,张馨月是剧院“十三杰”之一、优秀梅派青衣,从表演成熟和舞台经验丰富方面绝对是最佳选择。当然,观众质疑的不是这些,而是集中于一点,即她扮演的不像是十七岁的铁梅。在传统戏中并不突出的形象问题,在现代戏中人物形体上像不像却成了大问题。由此想到了现代戏和传统戏之间的天然差别,现代戏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并不能简单地用演传统戏的标准取而代之。
张馨月如今四十刚出头,正是表演艺术日臻完善的年岁,演出传统戏时不拘旦角的年龄大小,都可以圆满胜任。但是到了现代戏观众却不干了,现代戏的女性没有传统肥大戏装的遮掩,演员体型暴露无遗,四十出头的张馨月再怎么化妆也不会像十七岁的少女了。在传统戏里,演员通过高超的表演技巧,可以不受年龄、甚至性别限制,把一个女性角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现代戏却不成,演员功夫再深,如果舞台形象不被认可,那这个人物就立不住。像当年中国京剧院排《红色娘子军》,杜近芳是不二人选,从唱腔表演功力上绝对胜任,但是从形象上看又的确与角色的年龄差距较大,斟酌半天剧院没有更合适人选最后还是决定由杜近芳上,后来还拍成电影,从画面上看吴清华的形象缺陷更加突出,特别是和“娃娃脸”的洪常青在一起,吴就更像是位大姐了。形象的不真实势必削弱人物的感染力,所以现在戏迷们听这出戏的选段录音无非是欣赏杜近芳的唱而已。由此可见,现代戏对京剧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女演员的形体训练必须加强,虽然不一定都像芭蕾舞演员那样,但女演员中年发胖是很难适应现代戏的要求的。
这次北京京剧院复排《红灯记》后观众另一个反应是拿当年样板戏《红灯记》做对比,结论自然是“今不如昔”。当然,观众用这两台戏做对比也合情合理,从中得出孰优孰劣更是正常现象。但需要了解的是,样板戏的产生已经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而是在一个特殊年代产生的,今天重排《红灯记》,时代特点、演员风貌、观众需求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当年的作品、或用当年的作品苛求现在的作品,都是不理智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样板戏是当年倾全国之力完成的,而今天排演排这出戏只是一个剧院的商业演出。中国京剧院当年创排《红灯记》是当做重大政治任务来完成的,因此调集了全院的力量,一团的李少春、钱浩梁、袁世海、谷春章,二团的高玉倩,四团的刘长瑜等担任重要角色。李少春是最初派定的李玉和人选,李少春在人物塑造上下了极大功夫,后来由钱浩梁接替,钱是李少春的徒弟,在文武老生上不断加工提高,可以说钱塑造的李玉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李奶奶的高玉倩,是著名的花旦演员,一双大眼睛很会做戏。她服从安排接受这个角色,改演老旦,可以说李奶奶的生动刻画得益于高玉倩善于表演的花旦底子,她这个老旦是对老旦行当的一个突破。刘长瑜是中国戏校毕业的优秀花旦,刚刚调到中国京剧院,她擅长表演,嗓音圆润,形象极佳,是铁梅的不二人选。《红灯记》能够最终成为一出极为成功的现代戏,是和这些艺术家以及剧院各方面人员的集体努力分不开的。今天,北京京剧院排演这出戏作为日常商业演出,像当年那样由老艺术家担纲已无可能,演出效果自然分出高下。
即便是在《红灯记》的原创单位国家京剧院也推不出当年的演出阵容了。《红灯记》恢复演出后,孙岳、冯志孝以及后来的李文林先后扮演过李玉和。再后来剧院选中了青年演员张浩洋,由他拜师钱浩梁专门学习李玉和这个角色。据说张浩洋演的李玉和颇得好评,他几乎只演这出戏,成了剧院“李玉和专业户”。要知道,钱浩梁师从李少春是能把李的拿手戏《野猪林》都拿下来的,没有这功底李玉和也演不好。现在的张浩洋,扮演李玉和像模像样,不知他的传统戏基本功如何。
当前,复排当年现代戏的经典,唱腔表演都拿的下来,但一般缺少当年演员的那股精气神儿,这说明演好现代戏并不简单。演员要有扎实的传统戏基础,同时也要掌握现代戏的特殊技巧和要求。现在各京剧院团都以演传统戏为基础,排演现代戏则是偶尔为之或是应景之作,这难免叫演员们在排现代戏时有临时应付的想法。应当看到,现代戏也是需要下真功夫的,观众本来对接受现代戏就有难度,如果再没有功力深厚的演员去完成,这样的戏怎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