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父母慈善的价值在于它比任何别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赖。——罗素
贺岁片《叶问4》作为叶问系列的终结篇,讲述的是叶问得知自己换了癌症,而自己唯一的儿子又被学校再次退学,想像身边的人一样把儿子送去美国读书,意外卷入一场当地军方势力与华人武馆的纠纷中。面对日益猖狂的民族歧视与压迫,叶问挺身而出,在美国海军军战队军营拼死一战,以正宗咏春拳,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功夫的厉害之处。
作为叶问系列的总结篇并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在豆瓣儿仅仅只有7.0的评分,很多网友甚至直言已经是"强弩之末","为赋新词强说愁"了。然而,作为一名母亲,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却在影片中看到了它替孩子问出的四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从来就不问我喜不喜欢?影片的开头是叶问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的情况下,儿子在学校打架,被退学。叶问像所有的家长一样,一脸无措地恳求校长再给孩子一次机会,然而却遭到了冰冷的拒绝。
回到家的叶问并没有大声教训儿子,只是默默地做出了去美国考察学校,送儿子出国读书的决定。他招来邻居帮忙照顾儿子,引发了和儿子之间的第一次直面冲突。青春期的儿子对着叶问大声地说:"我根本就不喜欢读书!"像极了所有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抵触,但叶问也和所有的父母一样问孩子:"小小年纪,你不读书你能做什么?"
这一幕是不是很常见,不管是在我们身边还是在我们身上?父母都会自作主张地帮助孩子安排好一切,却忘了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选择的自由!
对心理学颇有研究的畅销书作家王莉,在她的《青春期孩子的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出:"为人父母,我们总想倾尽一切把最好的给孩子,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恰恰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叶问在妻子去世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儿子叶正身上,甚至希望他好好读书,而不愿意教他打拳。可是,对于叶正来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不是读书,而是打拳。他崇拜自己的父亲,希望能够像父亲一样把咏春拳发扬光大。
作为父亲的叶问却并不管孩子喜不喜欢,非得要让孩子读书。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读书确实是他应该做的事情,但打着"'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旗帜,规划孩子的人生,还美其名曰:他什么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