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书默(读史专栏作者)
江南的风有些轻了,没有沙场的硝烟。
辛弃疾不喜,甚至有些恼怒。
正在这时候,衣着鲜丽的接待使寻遍了临安的大街小巷终于在北固亭上找着了辛弃疾。
招待使是皇帝安排来敷衍(接待)辛弃疾的。
辛弃疾这一年才二十二岁,却已经是山东沦陷地义军的小头领,这次南下,是受老大耿京之托,和南宋朝廷联络一下。
南宋皇帝说:你们有心了。
有心了的意思就是,你们的心意是好的。只是,现在不太适合北伐,你们在那边也不要瞎闹什么乱子,更不许打着南宋朝廷的名号瞎闹。
南宋朝廷只是给义军发了个奖状,作为交代。
千古兴亡多少事,全随着江水悠悠而去。就像辛弃疾的愁绪一样无端。
这时候,被鱼米之乡养得肥头大耳的接待使终于登上了北固亭,气喘吁吁。
接待使:辛大人,可找着您了,原来在这登高远眺。怎样,这南国的风景不错吧。
辛弃疾:哪里有国家?
接待使:有人的地方就有国家。
辛弃疾:北边也有人。
接待使:但是他们中有金人也有宋人。
辛弃疾知道接待使的意思,谁也不知道北边还有多少人还忠心着南方小朝廷。有义军,自然也会有叛徒。
有人为国家大事操劳,自然也有人为柴米油盐奔走。但辛弃疾怕的是,再过十年,五十年,北方将再无宋人。
宋人在北边的文化被斩断,气骨被削平,南边不支持,北方不容纳,他们成为了无处可去的候鸟,在王朝的寒冬里静待消亡。
谁能在这乱世里称雄呢?可惜当代没有曹刘这样乱世英雄,甚至连孙仲谋般的守业的豪杰都没有。
辛弃疾狠狠地拍着栏杆。
胸中的气愤难以消解。
就在这时,一道讯息传来,自己的老大耿京被叛徒*害了。
辛弃疾呆着了,南宋朝廷发的奖状从手里滑落,从北固亭上坠入了江南的春水中,溅出了一地涟漪。
快马加鞭,星夜追剑。
短短的时间里,辛弃疾只聚集上了五十人的兵力。轻骑瘦马就冲入金军的大营。是夜,叛徒正和金军统领喝得开怀,脸被酒涨得通红。
谁也没想到,辛弃疾轻兵薄剑就冲入了防卫森严的兵营。
然而这世界上有很多事,就是因为没人想到,所以就自然发生。
当我们回过头去再寻端倪,却发现那恐怕只是一番简单的英雄豪气。
辛弃疾一刀砍翻了金军统领,然后一把提起了叛徒,绑在马侧。连夜狂奔千里送去临安正法。
辛弃疾的这个做法满足了南宋皇帝的虚荣心。他不敢对金人动手,但*个宋朝叛徒是什么问题都没有的。
这样还能在自己的小南国里,立武扬威。让自己的子民们共享这份为国报效的光荣。
荣耀加身,让小屁民们能在自己国家里昂起首来。
不管金人们看不看的见,但国家总得有点让人们值得骄傲的事。
那几日,辛弃疾手刃叛徒的故事传遍了临安的大街小巷。再过了些时日,就没人还记得辛弃疾的名字,大家念的都是,吾皇,皇恩浩荡。
辛弃疾痛饮着浊酒,足足喝了数个月。既是在悼念耿京,也是在为北国南国愚昧的国人默哀。
皇帝在睡着的时候,人民可以去叫醒他。
但人民睡着了呢?
辛弃疾等了好几个月,宋高宗赵构终于任命他去做江阴签判。
这是个文职。
这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把ADC(主力输出)当辅助用。让牛去家里当宠物,让猫去地里耕田。本末倒置,贻笑大方。
23岁,是辛弃疾悲剧人生的开始。
前二十多年,虽然身处沦陷地金国齐鲁,但至少结草绿林,有一群和他同样志向的同志,将解放沦陷区视为人生理想。他们自由,嚣张,刀口舔血,白袍骏马。
那时候梦想很坚实,想着要回到南方,为大宋剿灭北敌,还千里江山一个太平。
可现在却没了。他到了南方,却发现,没人和他一样,还念着北伐,还念着收复旧都。大家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偏安一隅的生活了,南国的舒适区里太安逸了。
从1181年到1207年,他被频繁调任达37次。
一切的迹象都表明,南宋朝廷对他不放心。他们只放心,从江南的土地上长起来的人,像辛弃疾这样的归来者,其实是没有他可以归去的地方的。
南宋朝廷甚至还担忧辛弃疾是不是潜入南国的内应,帮金国打探消息,所以,尽量避免让他接触比较机密的事情。
也就是让辛弃疾处在一个闲职。
辛弃疾看明白了。
他试图和南方还有匡扶社稷志向的学者联系,他参加了1175年6月的鹅湖之会,这里有朱熹,陆九渊,陆九龄,可以说是南国的大脑。但辛弃疾却发现这里只有哲学思考,却没有沙场兵戈。
或许只有他最后的好友,陈亮还与他志同道合。
辛弃疾,感慨万千。
信笔写下: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不管世事怎么变,辛弃疾的英雄豪迈都始终酝酿在他的血脉里。
是英雄,也是豪侠。
辛弃疾该愤怒么,是的他该愤怒。
正值壮年却报国无门,眼睁睁见着最好的岁月溜走,把握不住。大部分的人在生活里碰壁后,或许都心如死灰,开始学会麻木不仁了。
但辛弃疾是个另类,他的手提得起刀,握得住笔。
他用自己豪迈的词作打开一代宋人屈辱的心门。
盛世太平的时候,文作当润饰宏业,兵荒马乱之年,文字会哀婉凄绝。当民众屈辱,对着北方抬不起头来的时候,我们又该用什么样的词呢?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词作协律,大多婉约,但辛弃疾写出了豪放词的另样风彩。
一篇词作没法唤醒沉睡的人,那就十篇,二十篇,一百篇。
当一件事物被全国上下的人所钟爱,它就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或许一个月,半年,一年都不会有太大影响。
但十年,一切都将改变。
我相信是辛弃疾他们豪迈的词作,让宋人抬起了头来,用豪迈和英雄气概填补了南宋人民空洞的内心。
他们敢反抗了,在辛弃疾生命末年,南宋组织了北伐。虽然败了,但至少,这个国家有勇气去和金国开战了。
这种气节奔涌很久,蒙古军横扫欧亚各国,可谓战无不胜,只有南宋顽强地与蒙古打了半个世纪的战争。
甚至恭宗投降后,南宋余部也一直在坚持抵抗,大将李庭芝还在坚守扬州,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端宗为帝,文天祥则在江西一带发展反元势力,一度控制了不少城池。
但蒙古军力实在强大,那个时代没有谁抵挡的住。
最后,历史上留下了一曲属于南宋的动人挽歌。
文天祥至死不降,并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篇。
南宋小朝廷一直坚持在广东沿海抗元。1279年,元军与宋军在厓山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陆秀夫不愿被俘虏,眼含泪水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此后,残余的宋军,官员及家眷也纷纷跳海殉国。(史载有数万之众殉国)
谁都没有想到,一直在历史上唯唯诺诺屈辱的南宋,竟然在自己生命的最后绽放出了如此精彩的绝唱。
他们站起来了,昂起了手,大声唱着。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不知道辛弃疾有没有想到这一天,或许他早有预谋,或许只是无心插柳。但他的词成为整个民族的强心剂,让所有人都成为了英雄!
辛弃疾死了,但名为辛弃疾的英雄始终活着。
他的英雄气概蕴藏在他的每一篇词作里,一直鼓舞着中华民族的气节。
英雄不会无用武之地,他的存在就会造就千千万万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