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物体的运动》(第一单元科学概念|小学科学)
第一课《运动和位置》
1.在地面观察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我们可以与地面相对比,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2.在物体静止的时候,我们可以描述它的位置。
3.描述物体位置时,我们要描述方向和距离。
4.指南针、方位盘、尺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描述位置。
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运动》
1.同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使它运动起来。
2.在物体上找一个点(贴圆点),可以方便我们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
3.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很多,如转动、左右摆动、上下振动、水平运动等。
4.同一个运动物体,观察不同的部位,它的运动形式可能是不同的。
第三课《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不同,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物体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直线运动;物体运动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第四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不一样,有的静止,有的滑动,有的滚动;有的运动快,有的运动慢。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物体形状、放置方法、斜面坡度等因素有关。
第五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2.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到终点次序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先到终点,运动快;后到终点,运动慢。
3.我们可以用选择中位数的方法选择实验数据:4、7、3,选择4。
第六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是不同的,自行车较慢,火车、飞机较快。
第七课《我们的“过山车”》
1.在建造“过山车”时,我们要经历“设计—制作—评价”的过程。
2.设计要根据建造要求,根据材料的特点进行。
3.搭建过山车,需要按照设计图,从起点或终点开始搭建。
第八课《测试“过山车”》
1.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2.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距离相同比时间;时间相同比距离。
三年级2单元《动物的一生》科学概念整理
第一课《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1.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2.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3.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比芝麻粒稍小。
4.蚕卵的颜色会根据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过3~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
5.白色且上面有小孔的卵,是已经孵化出蚁蚕的卵壳。
6.从卵里刚出来的蚕是蚕的幼虫,样子很小,黑色,叫蚁蚕。
第二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不同动物的卵形状,大小不同,但是结构相同,受精的卵可以发育成小动物。
2.鱼、蛙等动物的卵外部没有硬壳,鸡、蛇等动物的卵外部有硬壳。
3.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胚等结构。
4.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动物,是动物生命的开端。
第三课《蚕长大了》
1.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6次蜕皮现象,其中蛹期蜕皮2次。
2.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腹部有10个体节。
4.蚕的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5.蚕幼虫(蚕宝宝)的生长变化情况为:身体由短变长、由细变粗,体色由黑色变成白色,身体表面由许多细毛变得光滑等。
6.蜕皮之前,蚕不吃食物,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一样,这样的现象叫做“眠”。
第四课《蚕变了新模样》
1.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蚕化蛹后身体由黄色逐渐变为褐色,身体为纺锤形,蛹皮变硬,胸部长有盾片。
2.蚕茧椭圆形,较硬,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3.蚕要吐丝前,不怎么吃叶子,身体开始发黄发亮,变短。
4.蚕吐丝时,蚕体头胸昂起,口吐丝缕,头部来回摆动寻找可以固定蚕丝的地方。
第五课《茧中钻出了蚕蛾》
1.蚕蛾是蚕的成虫,由蚕蛹发育来的。
2.昆虫类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蚕也是昆虫。
3.雄蛾和雌蛾在形态上有所不同,雌蛾体大,触角灰色,腹部肥大,翅短小,爬行慢;雄蛾体小,触角黑色,腹部狭长,翅大,爬行较快,翅膀振动快。
4.交尾、产卵是蚕繁殖后代的行为。
第六课《蚕的一生》
1.蚕的生长发育需要空气、食物、充足的生活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湿度。
2.蚕的一生大约经历49~56天,其中蚕卵为2~5天,幼虫为33~35天,蚕蛹为10~13天,蚕蛾为6~8天。
3.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生长变化顺序为:卵→蚁蚕→吐丝结茧→蚕茧→蚕蛾→破茧而出→蚕蛾交尾→蚕蛾产卵。
4.昆虫的发育形式分为: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菜粉蝶、蚕等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蜻蜓等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第七课《动物的繁殖》
1.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像猫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2.蝙蝠是会飞的哺乳动物。大熊猫是一种珍稀哺乳动物。
第八课《动物的一生》
1.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2.像狗那样,胎生、身上长毛、吃妈妈奶汁长大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
3.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生命周期。
4.母鸡将鸡蛋放在身体下面开始孵蛋到小鸡破壳而出需要大约21天;6个月左右鸡长成成年鸡,母鸡开始产卵繁殖后代。
5.母狗怀胎两个月左右,将会生出小狗;9~12个月后小狗发育成熟,开始繁殖后代。
6.我们出生后经历了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几个主要阶段;期间除了身体长高长大,外部形态特征没有明显的变化。
7.动物都需要繁殖后代,都要经历由小变大的过程。
8.动物生长发育时,行为也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冬季来临,大雁南飞,兔子换毛,蛇冬眠等。
三下《太阳、地球和月球》(第三单元科学概念|小学科学)
第一课《仰望天空》
1.太阳是恒星,会发光发热,给地球带来了光和热。
2.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都会运动,都是不透明的;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3.太阳距离地球远,月球距离地球近,所以我们看上去它们差不多大。
4.太阳诞生之后,地球和月球相继形成。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有几十亿年了。
5.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时常会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球。
第二课《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太阳的运动引起了物体影子变化。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有规律地变化。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长变短再变长。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是由西向东变化。
5.日晷是利用阳光计量时间的工具。
第三课《影子的秘密》
1.光被物体阻挡,在屏(桌面、墙面等)上能形成影子。
2.物体的影子方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
3.光源位置低,物体影子长;光源位置高,物体影子短。
4.物体离光源近,影子大;物体离光源远,影子小。
5.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屏。
第四课《月相变化的规律》
1.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2.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变化是从缺到圆,再从圆到缺变化。
3.上半月月相的亮面在右侧,下半月月相亮面在左侧。
第五课《月球—地球的卫星》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
2.月球的正面阴暗区域(月海盆地)多,亮面(山区高低)少;月球背面阴暗区域(月海盆地少,亮面(山区高低)多,环形山多。
3.月球表面有许多环形山,环形山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4.月球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地球,如潮汐。
5.月球的年龄约45亿年,直径约3500千米,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约38万千米。
第六课《地球的形状》
1.地球和太阳、月亮一样,形状都是球形。
2.在海边,远处驶来的船人们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月食时,地球投到月球上的影子边缘是圆弧形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4.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第七课《地球—水的星球》
1.地球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河流、海洋、湖泊、冰山、大气中都有水。
2.地球表面有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
3.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很多,海洋约占三分之二。
4.我们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陆地和海洋的大小。
第八课《太阳、月球和地球》
1.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
3.和太阳、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