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芯片,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只有电脑里的 CPU。那么芯片到底是什么?在网络中进行搜索,芯片指的是一种集成电路,在电子学中是一种将电路(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也包括被动组件等)小型化的方式,并时常制造在半导体晶圆表面上。简单来说,芯片就是半导体上单种或多种集成电路形成的产品,而集成电路并不像我们中学学到的电线电路,而是一些微型电路。
由集成电路和芯片构成的主板。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芯片”的“芯”指的是它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很多芯片扮演着“大脑”的作用,作为设备的核心,芯片的使用让设备变得“智能”。而“芯片”的“片”则代表它的形态,芯片大部分都是片型,这种高度集成的形态便于将其放入各种设备中。
芯片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其分类也十分复杂。提及芯片,大部分人可能会单纯将芯片和电脑 CPU 划上等号。然而,芯片所涵盖的范围远不及此,电脑 CPU 只是芯片所发挥的各种功能中的一种。
01
芯片的分类
按照功能分类,芯片可以分为 4 种,分别是:
- 以电脑的核心 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像处理的芯片)为代表的计算芯片;
- 以内存芯片 ROM(只读存储器)、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为代表的存储芯片;
- 以相机核心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存储器)为代表的感知芯片;
- 以 AC/DC 电源管理芯片为代表的能源芯片和以 5G 为代表的通信芯片等。
可以这么说,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芯片。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按照不同应用场景分类,芯片还可以分为消费级、工业级、汽车级和军工级芯片。除性能外,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工作温度及环境承受能力。
比如,我国嫦娥四号的 CPU 的运算速度只有你手机芯片的几十分之一,可能你会感到奇怪,为什么如此先进的登月技术却用这么“慢”的 CPU 呢?这是因为二者的工作环境存在差异。
手机芯片安稳“躺”在主板上,室温稳定,远离水、磁,还有散热片防止它“发烧”,这样的工作环境,完全可以用“舒适”来形容。我们好吃好喝的照顾,它还偶尔会抽风死机。而嫦娥四号的 CPU 所处的太空环境温差达到 300℃,而且时时刻刻都暴露在致命的宇宙辐射下。因此,嫦娥四号的 CPU 需要从材料、系统、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特殊设计,从而使其能够与宇宙环境作“对抗”。
因此,对于军工产品或航天设备来说,保证芯片在不同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嫦娥四号,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如今,芯片的制程工艺越来越受到到人们的重视。所谓的“几纳米工艺”,以前通常指的是芯片中晶体管的栅极长度,数字越小就代表着单位面积芯片的晶体管集成度越高,其性能也越强。然而,随着芯片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人类在 CPU 上的工艺进步逐渐放缓,现在的制程和栅极长度已无法匹配。
02
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
开启自然界的数字化篇章
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连续的,如连续的时间,连续的水流,“连续”的长度。最初科学家的发明也是“连续的”,例如,有线电话和无线广播都是直接传送和源头一模一样的声音波形,早期的胶片摄影依靠化学材料感光,类似于人眼的频谱映射,从而产生图像。这种“连续”信号我们将其称为“模拟信号”。模拟信号完整捕捉或还原了自然,其看似是一个很完美的技术。然而,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要经过许多环节的处理和转送,在这些过程中,模拟信号会受到干扰;同时,如果是有线传输,其线路附近的电气设备也会产生电磁干扰。如果是人类所追求的无线传输,开放环境由于存在更多的不可抗力因素,使得模拟信号几乎无法使用,严重影响通讯质量。为此,人们想了许多办法努力恢复模拟信号,但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干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