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上午,湖北省黄梅县黄梅镇向窑村一组村民14户22人,误食镇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的二氧化氯环境消毒片(俗称“泡腾片”),剂量1粒/人。据红星新闻报道,误服者中有6人在吞服时感觉不适,当时吐出,此后22位村民被紧急送往县人民医院救治,除1人因年纪较大和患有其它疾病需留院观察治疗外,其他人已无大碍。
全民抗疫期间,完全由专业人员实施消毒不太现实,但技术指导必不可少。正因如此,国家卫健委分别于1月29日和2月19日,印发了《公共交通工具消毒操作技术指南》和《消毒剂使用指南》,均提到二氧化氯消毒片的使用方法,在注意事项一栏特别指出,二氧化氯消毒片不得口服,使用时应戴手套,对金属有腐蚀性,避免高浓度消毒剂接触皮肤和吸入呼吸道等等。
二氧化氯广泛运用于饮用水、食品、物体表面消毒,只要正确使用,低浓度的二氧化氯本身不具有毒性。但它具有较强的刺激性,而刺激性物质又可以引起胃肠痉挛或胃酸分泌,引起眼和呼吸道不适。整片口服二氧化氯消毒片,由于未经稀释,进入胃内的溶液浓度很高,有可能灼伤消化道粘膜,对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患者会形成一定影响,副作用仍不容忽视。
事实上,二氧化氯等含氯消毒片无论外观还是气味都很特殊,比较容易识别。在农村,平时消毒防疫和人蓄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周围环境消毒、井水消毒等,都会广泛运用含氯消毒片。认识和了解它,几乎应该成为一种生活常识。然而,该村小组长想当然地将其当成药丸,22位村民当中无一人对此提出异议,说明村民的消毒知识普遍缺乏,健康素养有待提高。村民对此如此陌生,暴露出平时在该村,环境整治与消*工作可能做得不够。
消毒片最好由专人负责,且使用前要进行培训。在这起事件当中,由于消毒片几经转手,培训内容也经几次转述,不仅容易出现谬传和遗漏现象,而且直接导致培训疏漏。
传染病与其它疾病不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者,个人行为和工作细节不仅不再无关紧要,而且环环相扣,构成疫情防控链条的每个环节。因此,与平时工作相比,疫情防控更加容不得半点马虎,一旦忙中出错,无论是错服消毒片,还是漏登疫情信息,都会成为潜在的巨大隐患。
这次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多人集中错服药品,无论发生在什么时候,也不管后果如何,都会让人心有余悸。不出大事已算幸运,但安全不能寄托在侥幸之上,教训理应认真汲取。除了防疫期间要更加细致地依规办事之外,还应该立足长远,提升全民参与公共卫生的能力,让更多民众在包括防疫在内的公共卫生工作当中,不再被动参与和被动接受错误信息,而是能够发挥出技术监督与纠错作用。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