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次疫情,可能此时此刻更多的媒体人仍忙碌奔跑在一线,观察并记录着各行各业最真实、最鲜活的千姿百态。
如今,他们像大多数人一样“宅”在家里,原本面对面的采访取而代之的是线上采访。不工作的日子里,各自回归到一个不那么奔波忙碌的居家状态。
不过,媒体人这个群体,由于职业习惯的养成,爱思考、有着强烈的思辨和批判意识,即便笔触停下来,但大脑仍旧活跃。这种思考不仅限于新闻本身,还包括对自身、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这种感悟或是有仪式感的一篇长文,或是带有态度的一条朋友圈,抑或交流时的闲言碎语。
在这个史上最漫长的“长假”里,作为一名媒体人,虽然与同行无法面对面“闲聊”,但还是在闲暇之余与他们来了一次“云分享”,聊聊彼此想聊的话。
小蛋 报社
信息是一把残忍的双刃剑
疫情发展至今,哪些新闻让你印象深刻?武汉红十字口罩风波、被称为“吹哨人”的李文亮逝世、专家说双黄连可抑制病毒随后市民一夜哄抢……但如果换个问题,这段疫情期间,哪些新闻因为正面温暖让你热泪盈眶?
其实不难理解,在如此严重的疫情面前,人们内心焦灼、恐慌、无奈等负面情绪,总需要找到一个情感宣泄口进行排解,也正因此这时随便的负面信息,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用于人们集中发泄愤怒的出口。更何况,这次疫情从起因开始,就包含太多违背人常识的事情。
在信息渠道如此发达的今天,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户的大部分人,每天都是通过手机、电视了解疫情的方方面面。当不同渠道拥有话语权的人们,出于各种目的传播出大量信息时,作为老百姓的确难辨真假,所以慢慢地,他们就只能越来越去相信自己想去相信的事情。
为什么李文亮的不幸病逝会引发如此大的社会震荡?那张按着他手印的“不再造谣”保证书,如换做以前是不可能被老百姓看到的,但正是信息渠道的强大,让人们知道了这位早就试图拯救疫情的英雄曾遭受过什么。当网友们开始疯传“造谣者”的报道时,权威信息渠道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正在崩塌。
疫情期间可以明显感受到,当下年轻人与老一辈人对信息认知所产生的巨大隔阂,不知有多少年轻人在一段时间,每天都要忙于和长辈转发的各种谣言斗争;又有多少年轻人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所处的虚拟与现实环境中: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
我只想说,接下来,比起花更多心思让越来越多“404”出现,还不如多想一想怎么能让官方信息带给社会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