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被主人家解雇的家丁,在罗生门(城门)下躲雨时,内心正纠结于今后的生存问题。此时,灾害频发,饥荒、贫穷让大多数百姓生存十分艰难。被解雇的家丁正无处可去,趁着在城门下避雨,一边考虑明天的日子该怎么过。思来想去,他萌生了“做强盗”的念头,但是瞬间又被仅存的良知与道德制止。
正在这时,他撞见趁天黑在死人堆里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震惊与厌恶足以令家丁怒从中来,他抓住老太婆一番质问,得知她拔死人头发是用来做假发卖钱。家丁对老太婆充满了鄙夷和厌恶,此时老太婆辩解说,如果不干这个,她便会饿死,为了生存,这也是没有办法的,那些死人想必也会原谅她的。家丁听了这番话后,似有所悟,心中仅存的一丝良知瞬间荡然无存。他剥掉老太婆的衣服,留下一句“你也不要怪我,为了生存,我不这样做也会饿死。”说完,头也不回便消失在黑夜中,不知所踪。
故事很短,一个地点,两个人物,便将人性中自私利己的丑恶面目剥露得鲜血淋漓。“罗生门”一词,在日语中就有人间和地狱的分界之意。事物的真相往往在各自利益面前,也披上了千差万别的外衣。每个人都站在自我角度权衡利弊,得出的“真相”更是各执一词充满利己性。
人性,往往是最经不起考验的。人之所以不会作恶,有时是因为作恶的成本太高,比如道德的谴责,法律的惩戒。倘若,作恶所带来的利益足够大,一番权衡后,结果往往是恶从胆边生,铤而走险。那些所谓的道德与法律终将成为获取利益的障碍和枷锁,自然是要被一一剔除的。
这么一说,似乎人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利己主义”的魔鬼。魔鬼是否强大,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大环境下的道德规范程度和法治管理力度,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自我需求的迫切性,这个迫切性又多半由个人*所驱使。当今社会,道德与法治建设都已基本完善,在这样的情形下,利己主义的恶魔,多半化身为对金钱的痴迷和对权力的欲求。
一旦挣脱道德与法律的枷锁,人心中那只魔鬼便会跑了出来。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举不胜举。远的不说,就说最近全国人民都无比揪心的新冠肺炎事件,口罩一时间成为全国百姓最为急缺物资,各大药店、商铺早已销售一空。仍有很多人四处遍寻,仍旧买不到口罩。偏偏就有人赶在这个时候以高价贩卖口罩。非常时期,物质供不应求,大家尚可理解。但那些从垃圾堆中捡拾旧口罩进行二次销售的人,终将逃不过道德的谴责与法律的惩罚。
生而为人,不论是何种肤色或种族,我们都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同顶一片蓝天,共享一个地球家园。一旦脱离社会群体,我们谁也不可能独自存活于世。户籍、国籍的分类,让我们得以依托于群体而存在。强大的群体力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源自于个人或部分群体在面对危险困苦时,能够得到群体力量的帮扶救助。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蔓延全球,日韩民众忙着抢购口罩,美国民众却在抢购枪支。这听起来,似乎更像是一个段子。面对疫情,我们寄希望于政府的救治,因为我们有一个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政府;而大洋彼岸的美国民众,却只能抢购枪支,以求在动荡混乱之中自保,抑或是,趁火打劫也未可知。
面对这次疫情,我们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各地医疗队;我们有封城,自觉隔离不让疫情蔓延的武汉人民。当然,也有某些人,把论文发表看得比救治人命还重要的所谓专家。这次疫情,又何尝不是一场场“罗生门”的考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