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空婉儿
《永远执著的美丽》是曲志红写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科学家袁隆平,或许我国还处于忍饥挨饿的阶段。对于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科学家,作者却屡次用“美丽”这个词来形容他,这究竟是为何呢?
《美丽的颜色》写的是居里夫妇研究镭的一生,作者为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为母亲作传是艾芙·居里的梦想之一,她既是客观的作者,也是居里夫人人生的经历者,更是居里夫人的崇拜者。这样三重的身份,势必让这本传记散发出独特的色彩。
这两个作品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美丽”来形容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却描述着相同的内涵——中西科学家的“美丽”底色。
《居里夫人传》
“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尽管71岁的他,依然显得精干,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提到“美丽”这个词,大部分人的反映是与好看,与“丑陋”相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解释道:“美丽:使人看了产生快感的;好看。”
那么,袁隆平究竟“美”在哪里呢?作者为何用这种看似不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袁隆平先生?
一、记忆之美
“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袁隆平
像袁隆平这样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怎么会与农学结缘呢?又怎么会在青春年华选择违背母亲的愿望而选择这样一门艰苦又陌生的学科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袁隆平先生6岁时的一次郊游,他看到了园艺场里郁郁葱葱的颜色,闻到了花香与果香,这段记忆成为了袁隆平心理抹不去的美丽底色。
一个朴素的理由,一段简单的缘分,就这样,袁隆平踏上了一条艰苦而又意义重大的道路。这段美丽的记忆让袁隆平与农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袁隆平
二、追求之美
如果说6岁时的美丽记忆是缘起,那么后面袁隆平接触到的真正的农村便是美丽的破灭。
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袁隆平坦言:“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的梦境?”理想是丰满的,可现实是残酷的。
我们很多人都向往李子柒的田园生活,可是没有几个人真的愿意回到农村开启自己的务农生活。因为,大多数人在看透现实后很难再继续热爱。
理想使现实透明,现实让理想憧憬。可是袁隆平失望过后并没有放弃,这便是我们与袁隆平先生的决定性差距。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李子柒
三、贡献之美
只有理想和追求并不足以支撑未来,平淡而艰苦的日子才是根基。
“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围着杂交水稻而运转。”
为了获得一株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和新婚妻子顶着烈日,用了整整2年时间,检查了14000颗稻穗,才终于找到了这样一株不育株。
在他几十年的研究生涯里,所要克服的困难远不止于此。因为文革、因为某些人为的破坏,袁隆平的研究一再受阻受挫,这段历史是我们不愿提起的心痛,也是袁隆平不愿谈论的过去。
尽管如此,袁隆平依旧谱写了水稻的神话: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这个神话还在继续,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在沙漠里看到大量的水稻;或许有一天,这个世界不再有人忍饥挨饿,很多落后的国家都有机会走到我国的今天,享受我们所享受过的成果。
科学无国界,袁隆平不只是养活了我国14亿人,更是创造了贫苦沙漠地区人民的奇迹。袁隆平的身份已经由美丽的欣赏者转变成了美丽的创造者,创造了美丽、创造了奇迹。
袁隆平
四、境界之美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
杂交水稻的成功,给袁隆平带来了很多荣耀与名气,但是这些对他而言毫无影响,他依旧穿着朴素,依旧每天去他的稻田看看那些稻苗们,依旧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
前面可以说袁隆平是因为美丽而执著,而后面则他是因为执著而美丽。
02居里夫人之美
居里夫人的故事或许大家耳熟能详了,因为放射性研究,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面因为“镭”和“钋”的发现,居里夫人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最后居里夫人也死于恶性白血病。
《美丽的颜色》写的不只是镭的颜色,更是居里夫人的科学底色。
一、“镭”的颜色之美
在娄蒙路的棚屋里,居里夫妇忍受着夏天的酷暑与冬天的严寒,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也极其简陋,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
居里夫人曾说:“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而且几乎没有人帮助我们把这件既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做好。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现在这个时期是我丈夫和我的共同生活中的英勇时期。”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居里夫人干得一直都是壮工的工作,终于在4年后,她见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颜色。
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经历了艰苦的科研条件,克服了工作本身的难度,“镭”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出现在他们面前,这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镭
二、居里夫人人格之美
“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我们把精力完全用在工作上。”
读居里夫人的传记,你读不到任何对磨难的埋怨,从字里行间只能体会到科学家对自己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热爱。
这是一种跨域种族与国别的普世价值,是超越身份与肤色的平等对话。“美丽的颜色”不仅仅是在说镭的美丽,更是指向居里夫人的光辉人格。这种光辉的人格是最美的色彩。
居里夫人
用积极乐观、热爱科学、以苦为乐、淡泊名利等来形容袁隆平和居里夫人这类科学家都未免过于字面,我很想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他们,但是了解过后便会发现所有的表达都显得苍白无力,无法刻画他们的内在品质。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执着于利益的追逐,执着于梦想的幻灭,却不曾真正与自己对话、与社会对话。社会至于我们,我们至于社会,究竟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我们向往“美丽”的东西,最求“美丽”的外在与装饰,可是,是否真正拥有过“美丽”呢?“美丽”,是中西科学家的底色,是内在精神的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