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有两处误解:
第一,因为86版电视剧的热播,很多人便以为这部剧把小说内容拍完了,看了剧便不需要再看小说;
第二,因为《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很多人便以为小说古汉语满布,内容佶屈聱牙,读来没有味道。
实际上,86版《西游记》虽然经典,但呈现的内容非常有限,实在没有原著好看;而且,小说原著并没有想象中晦涩。就我个人来说,我爱读《西游记》,主要是因为这部小说的文字很有趣味,看了让人很愉悦。
因此,我认为,喜欢看86版《西游记》的人,如果没有读过小说原文,那绝对可以说是一大遗憾。
一、与妖怪的战斗,常被搞成一出闹剧。
《西游记》中的故事,以降妖伏魔为主。按理说,这种生与死的斗争,双方剑拔弩张,应该相当恐怖、充满紧张气氛,可在小说中,孙悟空的插科打诨、妖怪们的蠢萌,往往让大部分故事都相当诙谐,十分好玩。
1.孙悟空“忙里偷闲”似的嬉戏心态
孙悟空虽然性急,但在取经过程中,他慢慢变得开朗、乐观、自信、成熟,在与妖怪周旋时,他的“喜剧性格”往往让读者跟着生出快乐之感。
比如,在平顶山战役中,孙悟空变作九尾狐狸,来到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洞府中,丙位大王一本正经地汇报战果,说要请母亲吃唐僧肉,孙悟空却说:“我儿,唐僧的肉我倒不吃,听见有个猪八戒的耳朵甚好,可割将下来整治整治我下酒。”
深入敌营,群妖环伺,读者都在想着故事往下该怎么发展,孙悟空却“忙里偷闲”,娱己娱人,让人捧腹。
这样的例子,书中比比皆是。
2.蠢萌的妖怪
说个我最喜欢的“桥段”:在狮驼岭,孙悟空钻进了青狮精的肚子里。
老魔喘息了,叫声:“孙行者,你不出来?”行者道:“早哩!正好不出来哩!”老魔道:“你怎么不出?”行者道:“你这妖精,甚不通变。我自做和尚,十分淡薄:如今秋凉,我还穿个单直裰。这肚里倒暖,又不透风,等我住过冬才好出来。”众妖听说,都道:“大王,孙行者要在你肚里过冬哩!”老魔道:“他要过冬,我就打起禅来,使个搬运法,一冬不吃饭,就饿*那弼马温!”大圣道:“我儿子,你不知事!老孙保唐僧取经,从广里过,带了个折迭锅儿,进来煮杂碎吃。将你这里边的肝肠肚肺细细儿受用,还彀盘缠到清明哩!”那二魔大惊道:“哥啊,这猴子他干得出来!”三魔道:“哥啊,吃了杂碎也罢,不知在哪里支锅。”行者道:“三叉骨上好支锅。”三魔道:“不好了!假若支起锅,烧动火烟,煼到鼻孔里,打嚏喷么?”行者笑道:“没事!等老孙把金箍棒往顶门里一搠,搠个窟窿:一则当天窗,二来当烟洞。”
读到这,估计读者都会笑问:三魔,你是不是傻?肚里的杂碎都吃了,你还问锅支在哪、烟从哪出啊?
二、猪八戒是个“开心果”。
在电视剧中,猪八戒常被描绘成真正的“猪”——能吃、能睡、偷懒、拖后腿,还常常被悟空欺负,其实在原著中,猪八戒像“岳云鹏”一样,在取经路上,一直在说相声。
在这里,挑几个印象深刻的给大家解解闷。
1.在陈家庄,灵感大王冰封了通天河,唐僧被掳到河里了,孙悟空在半空中问道:“师父何在?”八戒道:“师父姓陈,名到底了,如今没处找寻,且上岸再作区处。”
师父掉河里了,徒弟打趣师傅,说他改名字,叫“陈到底了”。
读来让人喷饭。
2. 在乌鸡国,孙悟空害得八戒背死国王,八戒故意陷害孙悟空,说他能治好国王,只要唐僧一念咒,孙悟空就能想出办法。孙悟空反将八戒一军,说可以救活,只是需要八戒不停地哭,八戒不得不哭。
你看他,
不知那里扯个纸条,拈作一个纸拈儿,往鼻孔里通了两通,打了几个涕喷,你看他眼泪汪汪,粘涎答答的,哭将起来,口里不住的絮絮叨叨,数黄道黑,真个象死了人的一般。哭到那伤情之处,唐长老也泪滴心酸。行者笑道:“正是那样哀痛,再不许住声。你这呆子哄得我去了,你就不哭,我还听哩!若是这等哭便罢,若略住住声儿,定打二十个孤拐!”八戒笑道:“你去你去!我这一哭动头,有两日哭哩。”
哈哈哈。
三、《西游记》是个好玩的智力训练场。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好玩之处在于,不同的人看过之后,总有不同的解读。
有人说,《西游记》说的是佛教如何传播的;有人说,它说的是儒释道是如何融合的;有人说,它说的是如何修道成仙;有人说,它讲的是阴谋论。
因此,网上解读《西游记》的文章,往往被人评论:吴承恩都没你想得多。吴承恩说,给你笔。你想多了。
从我个人角度看,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在看完原著后,有感而发,是一件好事。因为,原著中本就有文字前后矛盾之处、逻辑说不通之处、行为模式冲突之处。即使你没有深厚的宗教功底、文学功底,简单的逻辑错误总能看得出来吧?这些地方,就是作者故意留下的伏笑,也是读者“脑洞”可以打开的地方。
而这,也正是《西游记》这部小说的好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