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不能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从17年前的SARS,到眼下的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的重演,无疑让公众对滥食野味可谓痛心疾首。
而为了避免再次“祸从口入”,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决定明确规定:
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
全面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交易、运输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
简单的说,就是除了家畜家禽类外,所有陆生野生动物都不能食用了,即便人工养的也不行。
(图片来源:图虫)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动物保护法学家常纪文进一步解读称,“对于陆生动物,现在只能吃家禽家畜,比如猪、牛、羊、鸡、鸭、鹅、家兔等,甚至估计像蚂蚱、蝗虫、野鸽子等都不允许吃了。”
新规的出台,相信很多人都举双手赞同。
要知道眼下的疫情,就是源于某些人滥食野生动物的习惯。
结果大家都跟着买单,生活、工作的节奏被彻底打乱不说,甚至还有人被病毒夺去了生命。
但常副所长提到的“蝗虫也不能吃了”,估计依旧让大家很是意外。
毕竟前不久吃货们还准备去消灭沙漠蝗的……
(一)
蝗虫很小,当人类对付一只蝗虫时,那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可当它聚集起来的时候,带给人类的灾难却是惊人的。
近段时间,沙漠蝗虫就正在肆虐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些地方受灾严重,导致大面积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这些蝗群离我国边境线可谓只有一步之遥。
对此,尽管印度政府已宣称当前蝗灾基本结束,目前仅西部拉贾斯坦邦部分地区仍有少数蝗虫聚集。
但其仍发布预警称,今年6月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蝗灾。
至于巴基斯坦,2月24日,中国政府也派出由中国顶尖治蝗专家组成的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前往卡拉奇进行实地考察,商讨治蝗对策和支援方案。
(图片来源:图虫)
然而,我国公众却自始至终都没对这次蝗灾感到恐慌。
这一方面归功于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度,让其成了中国和印巴蝗灾之间一道“天然屏障”。
而另一方面,我国在治理蝗灾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除了直接喷洒农药外,更尝试启用了鸡鸭鸟等多种生物结合防治的方法。
此外,还有一些人觉得中国吃货众多,沙漠蝗要是真飞来了,大不了把它们送去餐桌就完事了。
毕竟在很多地方,油炸蝗虫是一道传统的风味小吃。
在某些吃货眼里,蝗虫又称“飞虾”,味道甚至胜过了麻辣小龙虾。
(图片来源:图虫)
蝗虫据说还能治病。据《本草纲目》记载,蝗虫单用或配药使用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如咳嗽、气短、破伤风、急慢惊风、高血压等。
(二)
那么常副所长为啥点名表示新规出台后,甚至是蝗虫也不许吃了呢?
首先,蝗虫大概率不会携带病毒。
因为蝗虫是昆虫类,而即使携带了病毒,也很难出现跨不同纲物种传播。
但这依旧不意味着蝗虫可以放心任意的吃。
要知道,平日里大家吃的烤蝗虫,要么是人工养殖的,要么是野外散居的。
这种吃了,只能说是大概率不会出事。
对此专家就表示,对过敏体质者来说,蝗虫是一种异体蛋白,是常见的过敏原,可导致多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
蝗虫还带有寄生虫,尤其是铁线虫,虽说通过高温加热后,线虫难以存活,但万一食用到了活体线虫或者虫卵,那么就麻烦了。
再者食用的蝗虫,一旦摄入的人喷洒的农药,那么农药会在体内有残留,并通过食用转移到人体内。
之前就有不少报道,提到了食用蝗虫导致的中毒的案例。
而蝗虫可怕的地方还在于成群后的蝗群。
研究表明,群居型蝗虫会大量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一旦它们在遭到攻击时就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对比之下,散居型蝗虫则几乎不合成苯乙腈的。
也就是说,蝗虫一旦形成蝗群,更是不能被食用,否则将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综上,为了安全起见,蝗虫还是别吃为妙。
即便是要补充蛋白质,也可以用其它替代的食物来满足需求,不一定非要去吃蝗虫。
(三)
过往的太多教训,早已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不是所有能捉到的都能将其视为盘中餐。
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吃了它们,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意想不到的灾难。
而面对这一切,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管好自己的嘴。
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