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毕昇,你马上能想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
在《梦溪笔谈》里,沈括详细记录了活字印刷术的制作和操作。正是沈括的记录,让中国的这一发明,被后人所知。
那么,《梦溪笔谈》到底是如何记录毕昇和他的这一发明的呢?
让我分段来解读一下。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这是原文的第一段。文字比较容易理解。介绍了雕版印刷盛行的时间。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庆历年,为宋仁宗执政的年号,为公元1041--1048年。就在这个时间段,有布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沈括在这里交代了毕昇的唯一身份,就是“布衣”,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他的籍贯、年龄、家庭、工作均未交代。
由于沈括是历史上唯一记录毕昇的人,所以,关于毕昇的信息,仅此而已。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这一句,交代了毕昇制作活字的材料是胶泥。
毕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像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这一段,说了活字印刷术的排版。
这里有这么几步:
一,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
二,在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
三,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
四,排好版以后,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
五,版型弄好以后,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
需要解释的是,这里的松脂、蜡、纸灰混合物,是用来做粘合剂的。就是把活字与铁板底托黏住。这样,印刷的时候,活字不易滑动。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句比较好理解。与雕版印刷比,活字印刷的效率,体现在多。印的多,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这一段,说的是作业。进入车间作业,如何提高效率?文章的意思是弄两个铁板比较好,一个印刷,一个排版,交替进行。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这句说的是,对常用字,在一个板里会重复使用,所以要多备一些字。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这一段说的是活字的存放。
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
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这一段,把木活字与胶泥活字做了比较。
也就是说,毕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结果发现有三个问题: 一是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二是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三是木活字足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
比较的结果,还是用胶泥更好。印刷好以后,用火加热,把粘剂融化,“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这多方便呀。
我们从以上记录的文字可以发现,这么几点:
第一,活字印刷到底用什么材料好,毕昇是经过反复实验,发现胶泥更好,且方便使用,效率更高。
第二,为了提高排版的效率。哪些字要多备,哪些字可以零时制作,均有考虑。
第三,文章内容已经涉及作业效率。要做两块版、一版印刷,一版排版,交替进行。
第四,文章涉及活字的存放。以纸标注,按“韵”存放,便于提取。实际上也是为了效率。
第五,活字印刷术的效率,只有在印刷数量比较多的时候,才能显现。
为什么在这里不断提示“效率”呢?也就是说,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不是一种念想,也不是仅有几个胶泥活字,而是经过反复实验,进入到车间,真正可以进行印刷作业的完整技术。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文章的最后说,毕昇其实早就死了。他的活字印刷工具,被沈括的家族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生于1031年,毕昇在“庆历中”做活字的时候,只有十岁出头,不可能与毕昇一起工作,参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合乎情理的想象是,沈括看到毕昇的遗物,悟出其价值,且自己做了大量的实验,感受到其效率。
特别是木质与胶泥的比较,我想象,一定是沈括的实践获得。
也就是说,文章作者沈括,也为活字印刷术的问世,作出了贡献。
但毕昇是首创者,这是肯定的!从雕版印刷,想到活字印刷,思维方法,完全不同,这是天才的创意!
我在想象,毕昇应该是雕版印刷厂的工人,每天的文字雕刻,深感疲惫,也感效率太低。
突然有一天,他受到什么启发,为什么不能用活字呢?
他不没有停留在构思上,而是把创意制作出来,且进入生产流程。
放到今天,毕昇就是一位伟大的创业者,他的发明可以颠覆一个行业。
非常了不起!
本文作者凌洁,宋史研究者,著有《品识沈括》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