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3月4日电(记者王军锋、刘邓、夏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明天将迎来“惊蛰”节气。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这般描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时节,渐有春雷,温暖的气息使蜇虫从冬眠中渐渐苏醒过来,开始四处活动。古人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来临意味着春天的真正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浓浓春光。
“惊蛰”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土壤解冻,春风化雨,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就认定“惊蛰”是春耕的开始。“农家无闲人,锄头不停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等农谚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个节气的重要性。
惊蛰时分,“春雷惊百虫”。江南地区的蚕农望着新发的桑芽,还在计算着“白胖子”破卵而出的时间;茶农们还在精心打理条条“绿龙”,准备明前茶的采收。而在海南,气候温暖,家蚕已经长到了三龄,雨露也沾湿了春茶叶尖。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桑蚕研究中心副主任耿涛介绍,江南地区通常“小满”时节才会祭蚕神、采桑忙,而海南要提前两个多月;海南的“虫动”在“雨水”时节已经开始,现在蚕农们正忙着采集桑叶,迎接“白胖子”的“蚕食鲸吞”。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在欣赏春景、沐浴春风的同时,也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静待收获的时节。
民间素有在“惊蛰”吃梨的习俗,寓意让害虫远离人体和庄稼,远离疾病。保健专家提醒,“惊蛰”过后,气候干燥,人易外感咳嗽,可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花式”吃梨。
“惊蛰”时节,天气虽日趋暖和,但气温起伏不定,尤其晚上和中午温差较大,容易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要在穿着上注意保暖。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