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知了叫!蝉,尽管是害虫,却有人为它写诗、作画,还有人吃它!但是……
美国东部地区最近发布“蝉群预警”,警告有300亿只蝉即将破土而出、席卷美东,提醒民众提早做好防护措施。原来,这种学名“布鲁德X蝉”的知了,原产于北美洲,其幼虫在树根处的泥土里可以蛰伏17年之久,在羽化成蝉的那一刻从地下集体“升空”,故被称为“17年蝉”。
害不害怕,担不担心?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四问”知了。蝉确实是一类常见的昆虫,属于昆虫纲半翅目,中国也有很多种类的蝉,但有一点比较“幸运”,中国没有“17年蝉”。
【一问:300亿只虫什么概念?】
300亿这个数量级,相当于全地球人口的四五倍,对比人类之前遭遇的蝗虫灾害,这是什么概念,有没有产生密集恐惧症?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校友,作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殷海生入行几十年间也没见过17年蝉的集体活动场景,“只见过蝗虫,密密麻麻的,确实很震撼,一脚下去很多个体。”
他表示,有些昆虫种类具有群居性,正如蝗虫造成蝗灾;而17年蝉也带有群居性,在一定区域内高度集聚,个体比较多。不过,他个人估计,这也只是一种短时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如刚刚羽化后不久,是群集在一起的。”
【二问:不咬人却有什么危害?】
至于危害,300亿是针对一个区域范围的总估量,这一非常大的生物量应该对植物影响很大,殷海生认为,“包括幼体期的若虫阶段和羽化后的成虫阶段,能使植物的嫩枝枯死。”
对于17年蝉咬不咬人的问题,殷海生解释,“毕竟蝉不是蚊子,它不咬人。”因为蝉的特性是口器为刺吸式,也就是说只能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对人类来说没有直接的危害。当然,一般居民对虫类有恐惧感,当它们个体很多很多时,会比较恐怖。在某些情况下,蝉也会飞进家里,“但不用恐慌,小心也就是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蝉的成虫时期,雄性通过鸣叫与雌性联络,相互吸引,便于交配。因此,个体数量极其庞大时就会形成巨大噪音,这对居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关键是鸣叫时可能导致人们无法睡觉。”
【三问:17年蛰伏最长纪录?】
从昆虫学角度讲,蝉的一生分为3个阶段,卵、若虫和成虫。卵孵化后,钻入土中,在地下生活,以吸取植物根部的汁液为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又爬出地表,在植物或石壁上羽化为成虫。成虫交尾后,雄性很快死亡,雌性产卵后也死亡。于是,卵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蝉的若虫期远远大于成虫期,17年可能是之最。在中国,一般蝉也就1到2年寿命,个别的长一点。但殷海生说,之前国内没有报道过有10多年“蛰伏期”的蝉。在某种意义上,其实这17年的“地下工作”,都是为了羽化后的这几周做准备,因为雌性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重要的使命:产卵。
【四问:它们到底还能活多久?】
此前,也有科学报道认为,17年蝉这样长期“隐居”能躲避天敌。殷海生认为,其实自然界本身是一个平衡世界,那么多蝉类出来后,也会吸引很多的捕食者,如鸟类、蜥蜴等可以大快朵颐。有意思的是,在我国山东等地,每年还有大量的人养蝉,就是为了在羽化前抓住它们,当作鲜美的食物。
根据生物规律,蝉通常在羽化成虫后的寿命都不长,有的甚至短短几天就会死亡。一般情况下,2到3周也会死亡。“种类不同,时间有差别,但绝不会几个月的存活。”可以说,熬不过一个夏天。而从演化生命周期看,这种17年蝉不是第一次被发现,毕竟这些蝉在地球上生存了3亿年左右,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