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乡间,芥菜可谓最为特殊,其貌不扬,甚至还有点土里土气,一脸坑洼的麻子,又因为它辣味十足,因此常被称为“辣疙瘩”。不过,看似耿介的芥菜,却是农人们冬日的主菜,那时菜园凋零,经过腌制的芥菜就派上了用场,农人们喝着土酒,吃着小菜,两种辛辣混合,是农村常有的温暖记忆。
梁永刚 | 文
丑陋的芥菜疙瘩
却风味无穷
在乡间,粗鄙的芥疙瘩常常和笨拙的榆木疙瘩一起,被人拿来打比方,是那些头脑僵化不开窍或者其貌甚丑之人的隐喻。
萝卜白菜性格平和,可热炒、凉调、腌制,也可与众多菜蔬默契搭配,芥疙瘩和它们迥然不同,脾性暴躁,个性鲜明,特立独行,与众多菜蔬都格格不入,可谓是菜蔬家族中的另类。
其貌不扬的芥疙瘩,看似用处不大,却有独到之处,那便是其作为经典咸菜食材。
乡谚说:富人一本账,穷人一坛酱。咸菜和酱是孪生兄弟,调配着农家缺油少菜、寡淡无味的寻常生活。
在老家一带,农人们有冬储白菜萝卜的传统,萝卜多采用窖藏或者土埋,白菜则倒挂在房檐下的土墙上,芥疙瘩则被腌制在坛坛罐罐里,发酵成岁月的醇香味道,成为舌尖上的风味小菜。
为了冬天能吃上咸菜,深秋时节,各家各户就会把墙旮旯里腌菜缸搬出来,洗刷干净,晾晒几天,等着芥疙瘩下来后,腌上一缸咸菜。
豫中平原乡间,腌制芥疙瘩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囫囵个或者切块腌制,省事又耐吃;另一种是切成芥菜丝儿腌制。
先说第一种,刚从地里拔出来的芥疙瘩虽然肥大鲜嫩,但青气大,辣味重,必须洗净控水,削去斑块,拽掉须根,晾晒至半干发蔫儿,方可晒出青气和辣味。
过去没有精盐,腌制芥疙瘩用的都是俗称“盐疙瘩”的大粒盐,比例大概是一斤盐十斤芥疙瘩。
腌制方法倒也简单,也就是“一层芥疙瘩一层盐”,即先在缸底撒上一层大粒盐,码上一层芥疙瘩,然后再撒上一层盐、码一层芥疙瘩,等芥疙瘩整齐码好后,将菜缸封口或者在最上面压上一块大石头即可。
放置阴凉处大概20天左右,一缸芥疙瘩就大功告成。
等腌制的时日一到,启封开盖或者搬下石头,原本洁白如玉的颜色经过一段时间腌渍发酵,变成了鲜亮通透的微黄,散发着咸菜醇厚绵远的香味。
腌成的芥疙瘩没有了原先粗暴的脾性,性格变得平和随意,吃在嘴里咯吱咯吱的,咸香爽脆,很有嚼头,回味无穷。
芥疙瘩虽然好吃
却不那么好腌
腌成的芥疙瘩有多种吃法,可切丝可削片,可凉拌可热炒,各有各的风味。
农家最常见的吃法是将芥疙瘩切成细丝,放上葱丝、香菜、醋凉拌,再淋上几滴香油,是喝玉米糁稀饭、吃蒸馍的最佳佐餐小菜。
偶尔家中买来了火烧,可将火烧掰开,里面夹上一些芥疙瘩,热火烧的面香夹杂着芥疙瘩的咸香,可谓是绝佳搭配,不失为一道风味独特的“咸菜夹馍”。
居家过日子,芥疙瘩是庄户人家的主菜,出门在外,芥疙瘩还是随身携带必不可少的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