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3岁孩子的母亲手里紧紧地握着一张检验报告,焦急地询问医护人员:“医生,我孩子的乙肝报告单上有三个阳性,他不会得了大三阳或者小三阳吧?”
医生仔细查看这份检验报告单后,露出了轻松的表情,并对这位母亲进行了宽慰。
医生告诉家长,“这名体检的患儿有可能是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是机体已经对病毒进行了清除,并不是大三阳或者小三阳患者”。
的确,乙肝五项的检查涉及到多种抗原和抗体,常常会把患者搞的晕头转向,那怎么来区别这些不同的抗原和抗体呢?
首先,先从乙肝病毒的结构说起。
完整的乙肝病毒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含有表面抗原,核衣壳含有核心抗原,中央包裹的便是环状DNA。它的结构就像一颗水蜜桃,从最外面的果皮只能看出它是一颗桃子,并不能看出它的味道。
乙肝表面抗原就存在于果皮中,它反映的是病毒的性质和外观,并不能反映病毒的复制情况。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就像是果肉,只有咬一口果肉,才能够永远记住桃子的味道,就像病毒刺激机体产生持久不散的乙肝核心抗体。
乙肝病毒DNA就像决定繁殖的果核,当乙肝病毒进入肝脏,在细胞核内进行复制时会释放出乙肝e抗原。
乙肝五项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其各自的名片:
1号,乙肝表面抗原是一种本身没有传染性的乙肝病毒外壳物质,如果其检测出现阳性,是机体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2号,乙肝表面抗体是天然乙肝病毒或者乙肝疫苗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它可以和乙肝表面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帮助清除病毒。该抗体属于保护性抗体,其检测结果阳性一般表明机体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或者接种过乙肝疫苗并产生了抗体。
3号,乙肝e抗原来自乙肝病毒核心,是由基因组表达的蛋白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它的存在说明了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且传染性很强。
4号,乙肝e抗体是由乙肝e抗原刺激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可与乙肝e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该抗体是判断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的标志,当其阳性时表明机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力不强、传染性下降。
5号,乙肝核心抗体是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是辅助判断急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机体只要感染过乙肝病毒,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乙肝核心抗体都为阳性,就像是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留下的小脚印。
乙肝病毒的三种抗原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三种抗体,包括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因为乙肝核心抗原只存在于肝脏细胞内,在外周血中很难检测到,所以报告单上经常体现的是乙肝五项结果,俗称“两对半”。
乙肝五项检查的主要意义是用来判断机体是否已感染乙肝病毒、初步评估机体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粗略估计乙肝病毒的复制水平。
这五位成员最常以5种组合出现在检验报告中,每种组合都有其各自的故事。
当2号成员独自为阳性时,说明机体接种过乙肝疫苗并且产生了乙肝保护性抗体,此时机体对乙肝病毒有抵抗力。
当1号、3号、5号三位成员为阳性时,意味着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在活跃复制,传染性很强,病情不稳定,也就是大家经常听说的“大三阳”,此时患者必须要积极地做好抗病毒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否则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恶化的可能性非常大。
当1号、4号、5号三位成员为阳性时,提示机体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是病毒复制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传染性不强,也就是所谓的“小三阳”,此时患者需要进行定期复查,以监测机体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
当2号、4号、5号三位成员为阳性时,也就是本文开端中那位焦急的母亲手中的检验报告模式,这种组合既不是“大三阳”,也不是“小三阳”,而是机体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机体的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进行了自行清除,并且在体内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和保护性抗体。这种情况中,只有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在其血清或肝脏组织中测到乙肝病毒DNA,出现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
如果所有成员均未出现,说明机体未感染乙肝病毒,但是体内也没有保护性抗体的存在。这种检查结果的人群为易感人群,一旦遇到乙肝病毒,很可能被感染,提示被检者需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除了这些常见的组合模式,乙肝五项检查报告还可能有其他模式组合出现,如果出现其他结果模式,患者需要向专业医师进行咨询,必要时完善其他相关检查,并结合实际情况作具体个体化分析。
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感染人数约8600万,而乙肝五项检测是乙肝相关检查项目中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定期检查该项目,对乙肝病毒进行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是降低我国乙肝发病率的有效手段。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投稿邮箱zdsfy@126.com)
文:检验科 刘丽莎
编校:梁 肖
审核:华小亚 史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