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消毒用品不可少。李浩摄
本轮疫情发生后,很多市民更加重视对“环境传人”的预防。在居家和外出时,如何进行防疫消毒?近日,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质量监测科副科长邱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论是居家还是外出,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消毒方式。
居家开窗通风健康监测
邱伟介绍,市民的家庭环境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要保持家居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次数不少于2-3次,每次20~30分钟,在开窗通风时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健康监测主动做好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建议早晚测量体温。
做好手卫生外出归来、饭前便后、搬动公共物品后、打扫卫生后都要及时正确洗手。
物品表面保持卫生台面、门把手、洗手盆、坐便器等日常物品表面、地面,每天用清水湿式擦拭干净。
外出保持社交距离管好手卫生
邱伟介绍,外出要做好“公共场所个人防护三二一”,也就是三主动、两及时、一遵守。
三主动,即主动接受体温检测,主动佩戴口罩,主动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两及时,即接触推车、扶手等公共用品用具后要及时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发生健康状况异常时要及时离场就医。一遵守,即遵守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的各项防控措施。
邱伟建议市民:尽量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如必须去,应随身携带一次性医用口罩。随身携带消毒湿巾或手消毒液,外出回家后要正确洗手,确保手部卫生。
收取快递也要做好科学防疫
网上购物成为很多市民在疫情期间获取生活物资的重要方式,在接收快递时如何避免接触传播风险?1月13日,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医生杜玉说,接收快递时,市民一定要戴好口罩和手套,并保持安全距离。
领取环节
杜玉建议,市民在接收快递时,可以提前与快递配送人员沟通,将快递放入快递柜等指定地点,尽量做到无接触传递;如必须面对面收取时,请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社交安全距离。在领取快递包裹时,请务必佩戴好口罩和手套,做好个人防护。
取到快递包裹后,市民尽量不要将外包装带到室内,如必须带回室内,可先对外包装进行消毒。
回到室内后,第一时间做手消。
拆解环节
杜玉介绍说,对取回室内的快递内包装,也要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对其内的物品也不要直接使用,应按照物品的不同属性进行清理。
处理完包裹后,一定不要直接用手触摸眼睛、口鼻,请按照“七步洗手法”及时清洗双手。
特别要说明的是,对来自国内外高风险地区的快递包裹,在全面消毒后,如不急需使用,可以先打开放置在通风处,过几天再使用。
寒假居家专家给学生们的健康建议
今年的寒假比往年长了些。受疫情影响,很多孩子在室内居家的时间多了。如何在假期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业务办副科长张晓旭介绍说,在做好防护的同时,合理营养和健康行为也相当重要。假期,孩子们需要平衡膳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保障生长发育的同时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按时作息三餐规律
张晓旭介绍说,学生的生长发育需要比常人更多的睡眠,因此要按时作息、早睡早起、睡眠充足。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个小时,高中阶段学生不少于8个小时。
此外,孩子在家,吃饭时间也应规律,一日三餐两餐间隔4—6小时。
食物种类一定多样
张晓旭介绍,学生居家应吃多种类食物,每天尽量吃12种以上食物,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每顿饭要以谷类为主,吃主食。要做到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多食用维生素,矿物质等含量丰富的深色蔬菜和水果,如绿叶蔬菜、胡萝卜、西兰花、南瓜等以及苹果、柑橘,猕猴桃等。肉类适量,保证鱼虾禽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但不要吃多。
足量喝水优选零食
张晓旭建议,6—10岁学生每天需饮水800—1000毫升(约4—5杯);11—17岁学生每天需饮水1100—1400毫升(约5—7杯);首选温热的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孩子在家避免不了吃零食。张晓旭建议,零食首选水果、坚果、牛奶、豆制品等这类营养价值比较高、天然的食物或进行简单加工即可食用的食物。少吃高盐、高油、高糖等零食,如高盐的薯片、饼干、话梅等,高糖的含糖饮料、糖果、甜点等,高油的薯条、炸鸡翅等。张晓旭提醒:零食只是正餐的补充,不能吃太多,更不能代替正餐。
饮食有节吃动平衡
受疫情影响学生们身体活动受到限制,很容易造成能量消耗减少,从而使体重增加过多。张晓旭建议,这期间不但要做到均衡膳食,饮食有节,还要利用有限的空间多运动。
首先,可以进行适合室内的运动。如仰卧起坐、原地跳、小哑铃、俯卧撑、韵律操等。
其次,多做家务,如拖地,吸尘,洗衣服。
最后,减少静坐或躺卧等静态行为时间,写作业或其他静坐活动时,每1小时起来动一动。
保护视力减少用眼
为保护视力,在假期要注意用眼卫生习惯。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读写姿势。
其次,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可通过远眺、做眼保健操等放松眼睛。
最后,要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产品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每天不超过1小时。
本组稿件由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尚志文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