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走在街头,已经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元宵节日氛围。不少市民穿着汉服,逛文创集市,画糖画、编灯笼、剪纸、非遗手工饰品……精美绝伦、热闹非凡。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它十分重视,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呢?南京市民俗馆副研究员徐龙梅解释说,因为古时人们称正月为元月,“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夜晚,所以就叫元宵节,我们常常认为过完了元宵节,才算是把整个‘年’都过完了。”由于人们常常把春节称作“过大年”,于是有些地区也将元宵节作为“过小年”。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徐龙梅告诉记者,“赏灯”这一习俗的由来,还与道教有一定关系:“赏花灯这一习俗的起源其实最早是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中国的道教讲究天、地、水三官,天官喜乐,地官喜人,而水官喜灯,所以也就形成了正月十五,‘人看灯、人看人’的这种场面。”
辛弃疾有诗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描写的正是元宵之夜的盛况,徐龙梅介绍说,由于古时有“宵禁”的存在,而在元宵节前后,人们可以在夜晚自由的赏灯出行,因此也有了“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丽诗句:“由于在‘灯节’前后,人们可以出游赏灯,也给了青年男女一个碰面的机会,因此古时候人们也会把元宵节作为情人节。”
此外,每逢元宵节,许多地方也会通过舞狮或者舞龙来助兴,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舞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而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当正月十五,很多地方都会扭秧歌庆祝,增加了不少节日气氛。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虽然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都饱含着人们对来年生活团圆顺利的美好祈愿!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张君仪 编辑/国正)
【投稿、区域合作请私信或发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