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火神山医院正在施工中,粉尘绵密,工地上发出轰隆隆的机械声。
这是联影公司第一次将设备安装在仍在施工中的医院。火神山医院建设时间只有10天,他们要在48小时内安装3台联影的CT。
他们成功跑赢了时间,也在抗疫阻击战中跑遍了武汉多家医院,还参与了多家方舱医院的设备安装。
2月29日,联影工程师王弘斌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如今他们依然坚守在武汉,24小时待命,如果有需要,他们会随时准备好,第一时间奔赴各大医院。
王弘斌和同事在火神山医院。 联影公司供图
工程师:“能让设备安装进度提早一秒,就尽量去提早一秒”
由于武汉驻地工程师人员紧张,联影公司决定从全国其他驻地招募一批“勇士志愿者”,支援前线。王弘斌听到召集令,立马报了名,他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自己是党员,也是联影最早一批CT工程师。”
但此时的王弘斌身处老家新疆伊犁,正在过春节假期。他第一时间赶到了公司总部上海,他还记得,“当时武汉已经交通管制,我们几个同事,只能坐公司安排的汽车前往武汉,一路坐了8个小时。”
刚到武汉,他也稍感忐忑,路上没有车,人也很少,“整个城市特别安静”。他安慰自己:“尽量把防护做好,就不必太慌张。”
王弘斌的主要任务是前往武汉各个医院安装联影的CT设备。此次疫情中,CT检查是新冠肺炎诊断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前期患者筛查,还是后续的随访、康复等各个环节,患者的肺部影像都是帮助医生做诊断的重要依据。”
连夜将设备运往武汉一线医院。
让王弘斌一直难忘的是火神山医院的装机任务,安装3台联影的CT。火神山医院建设时间只有10天,留给他们的时间仅48小时,而平时一台CT设备的安装时间是4天。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
1月30日,设备连夜运到医院现场,而当时医院还在施工,机房刚搭好骨架,初见雏形。现场施工粉尘绵密,身边伴随着工地上轰隆隆的机械声。装CT的多个包装箱被用吊车,从货车上吊装进尚未封顶的医院。
由于工期紧,现场环境复杂,为了保证设备能按时交付,王弘斌和他的15位同事分成了三个小组三班倒,24小时不停歇。作为组长,王弘斌最多连续工作30个小时。
为了赶进度,王弘斌甚至连换岗的间隙时间也不愿意放过。到了轮班时间,趁着接送他们的车还没到,他就一直干,“能够让下一组的工程师少做一点,自己就多做一点,能让设备安装进度提早一秒,就尽量去提早一秒。”
就这样,他们跑遍了武汉各大医院安装。后续,他们还参与了多家方舱医院的设备安装。
联影工程师在武汉方舱医院合影
患者:“辛苦了,给你们点赞!”
王弘斌此次安装的CT,具备一项独特的技术——“智能天眼”平台。基于这一平台,无需患者脱下口罩,即可智能识别人脸及全身位置信息,实现智能定位和摆位。
在江汉区方舱医院内(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技师长雷子乔教授说:“以前需要我们进入扫描间,到患者身边去定位,增加了医务人员与患者间感染的概率。现在我们可以通过隔室操作,基于天眼智能平台实现智能定位,感染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联影搭载“智能天眼”平台的CT在方舱医院使用
王弘斌记得,第一次去方舱医院安装CT,“设备就在医院门口,离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活动空间很近” ,所有人都必须穿上全套防护服,从头顶“武装”到脚底,但穿着防护服工作很不适应,“不透气还缺氧,长期穿着很闷热。防护服也很紧张,脱掉就得换新的,所以一天下来也不敢喝水,免得需要更换防护服”。
不过,也有让王弘斌感动的意外时刻。他记得一次工作收尾,一位40多岁的患者走了过来,和他搭话,“昨天晚上看你就在放这个设备了,装好了吗?” 他看着患者,立马回答道,“马上就好就可以使用了。” 患者伸出了大拇指, “辛苦了,给你们点赞!”
武汉现场工程师
刚开始,王弘斌都不会跟家里人说在武汉的工作情况,他不想让父母担心,“作为子女,我肯定是报喜不报忧,这些事情我不想让他们过多担心。”
来到武汉支援,大家都面临心理和身体的双重考验。刚到武汉时,天气阴晴不定,“那阵子下着大雪,有的工程师就冒着大雪去调试设备。有时候工作太忙太累没有时间回住处休息,很多人躺在工作间的椅子上,就睡着了。”
王弘斌说,和他一起来的工程师,妻子正*,可他人在武汉没法陪伴。 “他能做的就是每天工作完成之后,给家人发个视频,报声平安。”王弘斌回忆起来很是感动。
如今他们依然坚守在武汉。“家国有难,人人有责,如果每个人都往后退缩的话,那这个工作就没有人干了。” 王弘斌说,他们24小时待命,如果有需要,他们会随时准备好,第一时间奔赴各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