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蝗灾的蝗虫不能吃。笔者在查阅一些蝗灾的纪实资料时,发现了一个现象,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影像资料,都看不到一种动物的身影,它们就是鸟类。按理说,食虫的鸟类没有哪一种能拒绝蝗虫的诱惑,但是在蝗灾爆发时,我们却看不到在天空中捕捉蝗虫的鸟,显然这不是鸟被蝗虫大军给吓坏了,而是有另外的原因。
我国科学院康乐院士、魏佳宁副研究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就给我们找到了答案,原来蝗虫能从独居切换到群居,是因为它们体内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变化,这个基因的变化导致了它们会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这种化合物在独居的蝗虫身上几乎是检测不到的。
苯乙腈又称氰化苄,被列为第三类易制毒化学品管控,它本身具备一定的刺激性,动物吸入后会产生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倦睡、上呼吸道刺激、神志丧失等症状。显然,鸟类们也是闻到了这种危险的气息,才不去趁着蝗灾大快朵颐的。
也正是这种挥发性的化合物的产出,让它们有了群居的意识和行为,但这还没完,因为当蝗灾的蝗虫遇到威胁,比如被捕捉时,它们体内的苯乙氰会转化为氢氰酸,这是一种剧毒的物质,不但具有挥发性、可燃性,还有致死率。
将这样的蝗虫抓回来,即使能填饱肚子,体内的氢氰酸积累也足够要人的命了,而这也是在蝗灾时,人们宁愿将蝗虫抓来碾碎,也不吃的真正原因。
总结蝗虫原本与其他的蚱蜢一样,都是偏独居的昆虫,但是当环境发生巨变,导致它们数量大量增加时,它们体内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它们从独居变为群居,由于食物的缺少和数量的增加,它们开始集群扫荡,形成了蝗灾。
而在蝗灾时,蝗虫虽多,但人们宁愿去啃树皮也不会吃蝗虫,主要原因就是蝗灾的蝗虫是有剧毒的,而且它们速度快,即便能吃也无法成为一种持续性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