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生人,关于他的的出生地和家世,还有一些争议,有人说他出生在四川江油,也有人说他出生在西域碎叶城(位于今天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的北部)。
李白一生的行径轨迹
他本人对自己家世闪烁其词,一会儿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一会儿又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他在给友人的送别诗中又写到“我固侯门士,谬登圣主筵”,直言自己出生侯门贵胃。其实,李白的家世确实比较复杂。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李白祖上是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家族曾非常显赫,隋末多难,家族逃窜到西域,流离散落,隐姓易名。
李白5岁的时候,父亲带他回到了四川。李白的父亲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说,回四川以后以“客”为名,很有可能在西域时“或败于某一诉讼事件”,所以连夜逃遁,连户籍资料也来不及带,就慌慌张张地逃到蜀北的小邑来了。
李白的父亲,可能是商人,从李白仗义疏财,曾散金三十余万,可以推测,李白家比较富有,他算是个富二代。李白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可见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李白25岁以前,基本都是在四川度过的。巴蜀是道教的发源地,这里道教思想非常浓郁,让李白从小接受道家文化的熏陶。从15岁起,他就走遍四川各大名山,求仙学道,曾和一位号东严子的隐士在岷山隐居数年,去过峨眉山,跟一些隐士、道士往来频繁,平日还喜欢练剑术。
别看李白整日修道练剑,其实他非常想当官。唐朝规定,商人家庭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能因为他复杂的家世,以及商人家庭的出身,李白一辈子没有参加科举。在唐朝,当官的途径除了科举,还能经达官贵人引荐为官。李白不能科举,便只好走干谒这条路。大概在他18岁的时候,就开始不断向权贵干谒,希望被举荐当官。
有人说李白是不屑于科考谋个小官,可是他在送朋友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送别诗,分明可以看出对朋友去科举考试的羡慕和祝福之情,甚至还说当官以后别忘了提携自己。所以,根本不是李白不想考,而是他考不了。
25岁时,李白开始走出四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漫游之旅。当然,所到之处,少不了吟诗作赋,李白在此期间诗名远播。
李白还以行侠闻名,他自己说“自幼好任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剑术。”据说,他年轻时在家乡四川曾经打抱不平当街仗剑*人,估计在漫游的过程中,也少不了行侠仗义,打架斗殴。他对自己持剑*人一点不避讳,不止一首诗有提到过。
“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行》)
“托身白刃里,*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同时,李白的小迷弟魏颢在《李翰林集序》曾说李白“手刃数人”。
另外,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一诗中,李白描述了一段惨痛的人生经历,即“北门厄”。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
从诗句中来看,很明显李白遭遇了围殴,且不是一般的打斗,到了“告急清宪台”的地步,可以想象当时生死攸关的情势。可见,李白年轻的时候,没少打架斗殴,从诗文来看,李白从青少年在蜀中到后来入长安,都有过打架斗殴的行为,这个过程中打死个人,是非常有可能的,再说他整日练剑,剑术应该是不错的。
关于为什么李白*人,没有因此入狱,这就很难说了,可能是他父亲花钱摆平,也可能遇到了大赦,也可能是*死的土匪恶霸,官府不管。
李白画像
727年,李白结束了首次长途旅行,回到楚地,在寿山隐居段时间后,来到湖北安陆,27岁的李白入赘许门,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在安陆安家了近10年。在婚后的前几年,李白时常在安陆附近的名山游走、隐居,还和孟浩然成为了好朋友。显然李白对这种长时间只在一个小的范围活动的情况也是不满的,所以他评价自己此段生活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终于,李白准备离开安陆,入长安发展。在安陆的期间,他也一直在干谒,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最后对安州长史说:“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遂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意思是,如果你看不上我,我就往西到长安,一览朝廷景象,和您永别,黄鹄高飞。你不能纳贤,为什么别的王公大人之门,我不可以转投呢?
李白的一生,干谒活动持续了41年,几乎一生都在干谒求官,但屡次失败,没有结果。整个盛唐时期,就李白和杜甫的干谒诗最多。
李白的干谒诗有个特点,他自诩过高,常常把自己塑造成“文才绝伦,侠胆倾危的辅世贤才”的形象。一般的干谒诗多以相对平凡的事物自喻,修饰处平凡事物的不同之处,这样可以稍显谦虚,但李白的干谒诗不是这样,他干谒诗中经常出现的人物都是古之圣贤人,自比的事物也大都为大鹏、天马。
而且,李白的干谒诗,经常在结尾给出若不举荐自己的后果,带有威胁的意思。比如在《上李邕》中的“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李白如此自负,加上过去行侠仗义,打架斗殴的传闻,难怪干谒不成功。
不过写到这里,还是有些不敢相信,他娶的可是前宰相的孙女啊,怎么说岳父家都有些关系人脉啥的,竟然干谒屡次不成功!看来,唐朝的官员还是都有操守,有原则的,没有那么腐b,不能用我们现代的观念去看。
李白入长安的主要目的是干谒,寻求发展。李白至少是2次入长安,第一次是在30岁的时候,但干谒无果而终,在长安徘徊了大约一年。731年,李白出长安至洛阳,从洛阳返回安陆后,李白并没有闲居,而是继续在江夏、襄阳一带漫游。735年,友人邀李白同游太原,李白从安陆启程,北上太原,一路漫游,在杭州逗留,又取道江西回到楚地。一直到740年,李白移家东鲁,将近九年的旅行才宣告结束,移家的原因可能是安陆的妻子去世了。
直到42岁,李白二入长安,拿着他的诗作《蜀道难》去见贺知章,贺知章惊呼他是“谪仙人”!终于,这一次,他得到了同为修道人士的玉真公主的推荐下,李白被唐玄宗赐官供奉翰林。李白那个高兴、那个狂啊,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的主要工作就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助兴。李白喜欢喝酒,常在喝醉后被摇醒,去给皇上写诗。过了两年,李白厌烦了,请求离开,唐玄宗“赐金放还”。关于李白是不是真的被杨贵妃高力士进谗言丢了官,下一篇我单独写篇文说说,真相和我们想的不太一样。
当不成官,李白从此一心求道,又过起了漫游生活。出长安后不久,李白到达洛阳,与杜甫相遇,稍后二人又与高适相遇,三人同至单父,登琴台赏玩。分别后,李白一心皈依道家,先至齐州临淄郡紫极宫请道士高如贵授道篆,又到安陵请道士盖寰为他书写真篆,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
李白一生漫游的路线和地点
但即便如此,李白当官的心还没死,我们还可以看见他的干谒诗。56岁时,安史之乱爆发,他原本在庐山隐居,但感觉又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是一个当官的机会啊,便下山加入永王李璘的军队。可是,永王是“叛军”。兵败后,59岁的李白因而获罪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遵义)。幸运的是,在流放的路上,皇帝大赦天下,李白得以赦免。一高兴,他就写下了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2岁时,李白生活落魄,投奔在安徽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这时候身体也不好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当然,关于李白的死,有众多说法,他的族叔说他是病死的,个人感觉是为了维护李白的形象,旧唐*载李白是喝酒醉死的。民间也广传言,李白喝醉酒,看着河里的月亮说,月亮我来了,说着就跳进河里捉月亮,被淹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