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时代:
大正年间(1912年―1926年)称为大正时代。明治天皇于1912年驾崩,子嘉仁继位,改元大正,是为大正时代。大正元年,因为陆军倒阁而引起了第一次护宪运动(即:大正民主运动,日语:大正デモクラシー),开始出现政党政治。
大正时代前期,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摄政,1923年发生关东大地震, 以及一战后在国际和平会议中节节败退,使日本日渐艰难。
权贵与政党不断抗争,发生了第二次护宪运动,实行了全民普选(1925年)。亦由唯一的元老西园寺公望推荐首相,提倡“宪政之常道”。
昭和时代: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驾崩,皇太子裕仁继位,是为昭和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国内政局为统制派军人击倒皇道派军人从而掌握军政大权。此后,由于统制派军人由外而内改变国家政体的思想,日本开展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大规模侵略。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以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要侵略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向盟军投降。
战后的政党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成立。联合政府倒台。吉田茂再次重登相位,连续四次组阁,合共第一次组阁为日本史上唯一的。《旧金山和约》签定后,日本恢复了国家主权。
平成时代:
昭和天皇于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驾崩,子明仁继位,驾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称为平成时代(1989年至今)。
日本,意为“日出之国”。最早称“和”或“倭”(均读作yama to,中文译作邪马台),“日本”这一称呼大约使用于7世纪后期。其来历在日本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中国的《新唐书》则记载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国派使者祝贺唐朝平定高句丽,因为懂点汉语,所以讨厌“倭”这一名称,故改国号为日本,使者自称这是因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处而命名的。
朝鲜《三国史记》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条的记录也与此吻合:“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唐朝人张守节则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考古上最早发现“日本”这一名称的是2011年出土于中国西安的《祢军墓志》,该墓志作成于678年。由此可见“日本”这一称呼的使用最迟不晚于7世纪后期。历史上日本曾有大和、东瀛、扶桑等别称。
日章旗(或日之丸、日の丸),亦称太阳旗,呈长方形,长与宽比为3:2(标准国旗长度尺寸)。旗面为白色,正中有一轮红日。白色衬底象征着纯洁,红日居中象征着忠诚。传说日本是太阳神所创造,天皇是太阳神之子,太阳旗来源于此。日章旗古已有之,作为正式国旗是明治三年(1870年)根据太政官布告第57号(商船规则)颁布制定的。
日本国徽是一枚皇家徽记,在日本,由于法律并没有确立正式的国徽,因此习惯上,日本皇室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纹”,即菊花纹章被广泛作为日本代表性的国家徽章而使用。
日本内阁所使用的代表徽章“五七梧桐花纹”,也常在国际场合及政府文件作为国家的徽章而使用,例如日本入境许可贴纸的底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