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洞内一数10米深的竖井旁,立有清光绪23年春的石碑一座,上篆刻有"深幽奇险"四字,故人称"仙人洞"也。安哈彝家饮食、娱乐保持着传统的个性风格,木钵盛菜、"马什子"喝汤、竹竿喝酒,你可以品尝肥而不腻的坨坨肉、清甜去火的荞麦饼,欣赏原滋原味的彝家歌舞,观看精彩的彝族民间竞技活动,可以在夜晚的篝火旁尽情地跳起欢快的"达体舞"还可以口味体现在彝家每个角落的"红、黄、黑"三色彝族文化。
四、《西昌知青博物馆》
西昌知青博物馆位于现西昌市,原四川省青年农场是四川省当年最大的知青农场,该农场于1965年规划选点,1966年元月下旬开始有知青入住,现完整保存当年所建窑洞16孔,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知青农场。为真实记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丰富西昌旅游资源人文内涵,打造西昌新的体现民族和谐、文化和谐的旅游景点,西昌市委、市政府在月华乡新华村原四川省青年农场遗址处修建了“中国.西昌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博物馆”,知青博物馆就建在原四川青年农场窑洞的旧址旁。
走进知青博物馆前的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朱成特别设计的雕塑:埋入土中的眼镜、十字镐、背架子和覆在其上的鹰影,这样的意象组合让知青们一看就想起那些青春岁月。设计师朱成曾说,背架子、十字镐代表了知青们的劳动场景,埋入土里的眼镜则象征着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历史背景,雄鹰是知青们的化身。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象征着知青们拓垦的精神和对那段艰苦岁月的集体记忆。
然后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就是著名画家何多苓创以知青为主角创作的油画《青春》。《青春》创作于1984年,还是取材于知青生活,画面上,莽莽山坡之上,鹰翼低垂,铁犁横卧,一个身着发黄军装的少女,坐在山石之上,面容忧伤,但是眼神中又充满了憧憬与希望。这是一个“青春”融入荒凉的意象,是对知青岁月的纪念与告别,这个荒原上的秀丽少女,从表情、动作到衣着都代表了他心中的知青形象,成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形象之一。二楼门框上悬挂着这幅红色的队旗,曾让多少成都知青热泪盈眶,激动不已。那时的他(她)们正值青春年华,为响应祖国的号召,辞别父母,毅然决然来到凉山的西昌,在这里开垦种田,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何等的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