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我们将迎来夏至。这是一个源于天文的节气,它代表了一种极致。这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开始。
有故事的节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夏至通常在6月21日或者22日到来。在古代,夏至是一年中最早被赋予意义的日子。
立竿见影观测太阳变化时,冬至和夏至应该是最早被注意到的两个点。夏至是在农历五月中,太阳走到北回归线,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也是阳光投下的日影最短的日子。因此,夏至被古人看成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转折点。
大自然在夏至经历了一个重要的阴阳转换,盛阳之内,一阴已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记载,古代在夏至会吃用龟做的汤羹,原因就是龟骨在外以阳包阴,和夏至的阴阳转换一致。
夏至三候
古代中国人在夏至这个节气,观察到三种特殊的现象:
- 一是麋鹿在这个时候会旧角脱落,长出新角;
- 二是树上开始有蝉儿响亮的鸣叫声;
- 三是中药里的一味药材——半夏,会在这个季节出现在水边和田埂上。
从时令上看,夏至时夏天正好过去一半,“半夏”被如此命名,也许就是因为它的生长周期和夏至这个重要的时间点一致吧!
夏至没有三伏热?
我们平常经常能听到夏至不如三伏热,既然太阳在夏至这一天就到达了一年中最北的位置,那么为什么夏天最热的时候却是三伏天?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虽然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在不考虑云层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地表在这天吸收的热量最多。但由于整个夏季中,地表在白天吸收的热量都大于在夜晚释放的热量,所以总的热量每天都在聚集。我们平常感受的气温其实就是地表大气的温度,而这一温度在三伏天的时候才达到高峰,因此三伏天要比夏至这一天更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