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我们中国人最常用的餐具,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筷子起源于中国,大多数是用木头或者竹子制成的。最早的筷子是用骨头或玉制成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铜制和铁制的筷子。在古代,富裕人家用玉或金子做筷子来显示富有。很多帝王使用银质的筷子检查饮食是否被投毒。但筷子不光是一种重要的餐具,在传统上也是新娘的结婚陪嫁。这与筷子的读音有很大关系。
其实筷子一开始并不叫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才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筷子改名与船民和渔民有密切关系,因为他们怕船停“住”没有生意,又怕船“蛀”,因此反其道称之为“快子”。
箸又是嫁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陪嫁筷子有两种含义。一是祝福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因为“筷子快子”与“快快生子”谐音。二是希望夫妻二人像筷子一样成双成对,永不分离。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独特的规矩,但是寓意都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