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是国人一直引以为傲的地方,千年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各种文明遗址和精神食粮,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更是丰富了国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作为文字保存的最好的文明古国,汉字的魅力是无穷的。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从古至今,我国文人对汉字的应用各显神通,而在唐朝文人的巧妙运用下,更是赋予汉字不一样的魅力,创造了辉煌的唐诗文明。
要说唐诗最具代表的人物,肯定非李白莫属,这个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给后世留下了大量佳作,也是当时很多文人崇拜的对象。他的小迷弟杜甫更是称赞其“斗酒诗百篇”,可见其写诗的流畅程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贾岛,他的一首诗可能要耗费两三年才能做出满意的诗句,这才有了他的自白“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不过,李白作诗虽快却并不代表粗糙,反而他该讲究的一样不落,可见其文学素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作为送别友人的七言绝句,李白作的非常巧妙,也成为当代中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之一。诗词中提到的黄鹤楼也成为现今的旅游胜地,不过很多人对诗句中的一些细节却知之甚少。备受观众喜欢的《诗词大会》曾出过这样一道题,题中问诗中“故人西辞黄鹤楼”,所谓的“西辞”表示了孟浩然要去向哪里?答案里有向东、向西,以及从西边辞别往黄鹤楼去。
真正的答案应该选择向东去,可是当时的百人团作答时足足有39人回答错误,让39人栽了跟头,这也是罕见的情况。李白的这首诗对于国人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只要上过小学的人就一定背诵过这首诗,也一定在老师教导下深入分析过这首诗,但是问题的结果显示大家对这首诗的熟悉程度还是不高,对它的了解深度还是不足,我们依旧没有真正的了解清楚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事实上,孟浩然在公元730年时,打算启程前往如今的扬州,也就是诗中所说的广陵。知道友人要远行,李白自然前来相送。当时去扬州大多走水路,所以送别的地点自然是在江边,恰巧扬州的黄鹤楼也伫立在江边,从地理上分析,孟浩然和李白当时处在武昌,而扬州大概就在武昌的东边,所以李白便用了“西辞”二字表示孟浩然是从武昌向东走,可见李白用词之讲究。
此外,从李白所选的黄鹤楼中也可以看出其对于意境的重视。当时黄鹤楼被大家称为“赛诗楼”,这种楼对于文人来说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譬如崔颢也曾就黄鹤楼写过《黄鹤楼》,诗中就道出了此处所蕴藏的典故。诗中提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是指一位叫费祎的名人西去升仙,“西方”也在道教中有特殊意义,所以与黄鹤楼相连的方位词一般都用“西”。
因此,李白用“西”而不用“东”是很有想法的,这也体现出他崇敬孟浩然,将孟浩然的出行比作是仙人游历,既饱含诗意又肆意洒脱,给足人们遐想空间。不得不说,“西辞”二字中的讲究体现了文人写诗时的“较真”,这也是让后人觉得诗词美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