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是外交战线尊严之争。
蔺相如曾经为大太监头目缪贤的门客,“完璧归赵”就是因赵王无人可用,缪贤才举荐了蔺相如。此时廉颇贵为赵国上卿,面对强秦无理要求却无计可施。
而渑池会晤则不同,“赵王畏秦,欲毋行”,用赵惠文王的恐惧烘了托蔺相如的勇敢。况且,赵惠文王在现场感受到蔺相如与秦激烈交锋,再次见识了蔺相如的个人能力。
因此,廉颇鄙视蔺相如,甚至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这做法不是打了赵王的脸么?“负荆请罪”背后真相,是因为蔺相如的话让廉颇良心发现,还是因为赵王施加了压力呢?
赵奢破秦,位列上卿再看“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原来是赵奢负责征收税赋的小官吏。平原君赵胜家试图偷税*,只因为赵奢不畏强权,秉公执法。
赵奢因为秉公执法被举荐。
“以君之富,奉公如(依从,遵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史记·列传第二十一廉蔺赵李》
赵胜原本想*了他解恨,但是赵奢这番话打动了他。“他妈的,竟是个人才”,于是赵胜举荐给赵惠文王,“王用之治国赋”,赵奢继续老本行升级管理国库去了。
如果赵奢管理国库可能永远不会跟廉颇位于同列。
机会,是秦国送来的。
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西北)。赵王深知韩赵唇齿相依,救韩等于救赵。于是就征求廉颇、乐乘的意见,两人答案“道远险狭,难救”。
赵王不甘心又咨询赵奢,“其道远险狭,譬(比喻)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客观条件都是一样的,但“狭路相逢勇者胜”,赵奢提出看法不同。
赵王看到了希望,“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赵奢一战成名,从税官转行将军。
一来赵军面对诸侯都畏惧强秦;二者从税务官转行为将军;三者客观条件不可能取胜又战胜,赵奢凭此一战成名,赐号“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而赵孝成王时,秦与赵在长平对抗,“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屡次)败赵军”,可见廉颇并非智勇猛将,即使与赵奢相比也差了一大截。
司马迁对廉颇取阳晋几乎没有记录,而与赵奢此战取胜对比之下,让读者不得不思考“上卿”与谁更匹配,甚至怀疑廉颇的“上卿”赏赐有失公允。
不仅如此,赵奢对阵秦军解围阏与,司马迁还进行了现场报道,突出赵奢军纪严明、赏罚分明。
赵括代替廉颇时,相信有赵奢此战的影响,赵王相信“将门虎子”,岂料赵括是“纸上谈兵”在行,而缺乏作战谋略。此外,赵括他妈还道出赵奢能够取胜原因,爱兵如子,用兵谨慎,善于“合变”(灵活应变)。
而廉颇呢?司马迁对类似内容根本没有涉及。史家说与不说,能说和不能说寓意丰富。
屡被替代,流亡异国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接受道歉,“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除了蔺相如应该没有几个朋友,从司马迁记载中推断应该是脾气暴躁、性格孤僻。
秦赵长平之战,廉颇被免去将军之后,门客一夜之间消失。啥叫“患难见真情”,一下子验证了身边都是什么人。廉颇门客还不如孟尝君身边的“鸡鸣狗盗”之徒冯欢。
赵括替代廉颇,导致赵国加速灭亡。
“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史记·列传第二十一廉蔺赵李》
“唉!您的见解怎么如此落伍?天下之人都是做交易的方式做朋友。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我们就离开。这本来就是常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廉颇再次被起用为将时,这帮势利的门客竟又回廉颇身边,而且还振振有词。廉颇打算辞退这些门客,岂料被这一番狡辩给说服了;或者是廉颇太孤独了,没有几个知心人;又或者是廉颇性格孤僻、脾气暴躁,没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