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邓伟斌/文
气候变化是人类遇到的一大挑战,而实现“碳中和”是未来投资发展的机遇。铂族金属中的铂、铱、钌等金属是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的重要资源,帮助人类实现能源、交通及工业脱碳。
2007年,美资银行收购英国一家碳交易公司,开始参与CDM碳排放项目和欧洲的碳交易业务。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际投行的大宗商品交易业务受到欧美政府的加强监管,日渐式微,外加欧洲碳交易市场政策不稳定,大多数投行也逐渐退出碳减排市场的交易。疫情后欧洲倡导的“绿色复苏”,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承诺,以及美国重新加入巴黎协议,又再次把气候变化推上了热门话题。
气候变化离不开温室效应,那么,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什么?简单的物理化学原理告诉我们,所有分子是运动的。分子运动越活跃,它们的温度越高。当某种分子被特定波长的辐射照射时,它们会阻挡这些辐射,吸收热能,然后运动变得更活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辐射都在恰好的波长可以导致这种效应。地球的大气层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为地球提供热量。但是地球并不能永久地吸收所有的热量,否则地球表面的温度将高得让有机生物无法生存。相反,地球会把一部分热量反射回太空。其中某些热量的波长刚好处于温室气体可以吸收的区间。这些热辐射被温室气体的分子吸收,加快分子运动,导致大气层变热。但并不是所有气体的分子都会导致温室效应。带有两个相同原子的分子,譬如氧气分子和氮气分子不会阻挡辐射,只有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譬如二氧化碳和甲烷刚好有这种结构可以吸收辐射,放出热量。一个类似的经验是太阳下的汽车,阳光透过挡风玻璃进入车里,但是挡风玻璃锁住了部分热量,无法散热,导致车内温度远高于室外温度。
目前全球每年的排放当量为510亿吨二氧化碳。这里使用“当量”一词是因为真正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70亿吨,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140吨二氧化碳。自1850年以来,人类活动,主要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幅增加。与此同时,全球平均气温也升高了大概1.2°C。1896年,瑞典物理化学家提出人类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可能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20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严酷的霜冻和暴雪越发罕见,某些河流在寒冬居然没有冻结。20世纪50年代,科学界对气候变暖形成共识,开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许多科学家认为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升温挑战,原因是化石燃料使用导致二氧化碳在大气层的快速积累。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得出结论: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化石燃料消耗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最主要原因。从1992年-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倡导了一系列公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和最新的2015《巴黎协议》。2020年,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将在2030年力争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1年美国承诺2035年实现无碳电力供应,2050年实现全美经济零排放。
事实上,人类目前还在继续探索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路径。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中,对于全球的气温会升高多少和多快依然有不确定性,譬如,对于更高的气温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影响,依然存在未知。但是众多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正在造成地球变暖,以及如果人类无法取得碳中和,我们会面临什么后果。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已经把地球气温升高了至少1°C。如果我们不减少碳排放,到本世纪中叶,地球温度将上升1.5°C至3°C,而到本世纪末,地球温度可能会上升4°C至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