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一痴 书法网总编辑
导读
宋人秦观的句子: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当晚唐的旷世才子杜牧与绝色佳人张好好,在豫章古郡(今天的江西省南昌市)那座临江矗立的滕王高阁里“佩玉鸣鸾罢歌舞”之际,相逢初见。于是“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故事便必然而然的发生了!而这个故事中所流传下来的诗歌与书法更是成为这人间的绝唱与绝作!
这便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诗人杜牧唯一存世的墨迹《张好好诗》卷。诗与书法皆是杜牧所作。
杜牧《张好好诗》全卷
第一次亲眼见到《张好好诗》原作真迹是在2016年的9月,是在故宫博物院的武英殿,当时《张好好诗》卷是在“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三轮第二期)上正式的展出”,我之初见《张好好诗》卷却是如胡兰成第一次见到张爱玲“我连不以为她是美的,竟是并不喜欢她……美是个观念,必定如何如何,连对于美的喜欢亦有定型的感情,必定如何如何,张爱玲却把我的这些全打翻了。我常时以为很懂得了什么叫做惊艳,遇到真事,却艳亦不是那个艳法,惊也不是那个惊法”
诚然这件伟大诗人存世的唯一一件书法作品,如果以一件标准的传世书法杰作来初略的分析与赏评的话,我们很容易从行笔、结构乃至章法等多诸多层面都可看出一些不完美来,但是正如邱振中先生对这件作品的评价“尽管点画外廓不够精致巧,但各部分结构的处理,内部空间的形状、比例,处处都透露着古典杰作的渊源,这便使《张好好诗》成为一件极为特殊的作品:它立于古典与它的时代之间,而又面目分明。人称它“能传六朝人风韵”,是十分准确的评价”。也许是当代人之间的审美或更趋同,在对待《张好好诗》的欣赏上,我同邱先生的感观接近。但是我个人还以为杜牧的这件《张好好诗》对于明代的陈道复的书法创作风格似乎也有些影响,尤其是看到陈道复的行草代表作《古诗十九首》,我感觉无论是从结字、章法上,其与杜牧的这件《张好好诗》气脉相承。
陈道复《古诗十九首》
《张好好诗》, 行草墨迹,是杜牧在太和八年所书,当时他32岁。墨迹书写在麻笺上,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线条上看,所用毛笔应该是硬毫,笔锋劲健,作品中多处呈现出叉笔。据相关的研究学者指出这些正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
古人对杜牧书法及这件《张好好诗》墨迹也有相关的评价,简述如下:
•《宣和书谱》: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
•叶奕苞:牧之书蒲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
•包世臣:《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
秋碧传真,戏鸿留影,黛螺写出温柔。喜珊瑚网得,算筑屋难酬。早惊见人间尤物,洛阳重遇,遮面还羞。等天涯迟暮,琵琶湓浦江头。盛元法曲,记当时诗酒狂游。想落魄江湖,三剩薄幸,一段风流。我亦武陵年少,如是梦醒青楼。奈腰掺尽输,空思骑鹤扬州。
上面这首词是1950年当代著名的收藏鉴定专家张伯驹先生重金买下杜牧的《张好好诗》诗卷以后所填的词《扬州慢》。张伯驹的别号很多,其中的两个别号和他的两件最为重要的藏品有关,其一别号曰“游春主人”是在他倾家荡产购得《游春图》后起的;而另外一别号“好好先生”则是他得到杜牧的这卷《张好好诗》以后所起的。
张伯驹先生之收藏《张好好诗》的经历也算是一段有惊无险的好好传奇!
《张好好诗》卷最早于北宋徽宗年间(1082—1135年)时收藏进到宣和内府。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亲笔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玺印,该卷还保存着当时内府的装潢式样。后曾递藏于南宋贾似道、明代项元汴、张孝思、清代梁清标等鉴藏家,乾隆年间(1736—1796年)入藏清内府。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均由著录。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将此卷携出宫外,从此流散于东北。1950年,琉璃厂论文斋老板靳伯声的弟弟在东北得到此卷,带来北京,转手持往上海,沽价待售。张伯驹先生闻得消息后,急托墨宝斋的马保山先生赶到上海来追寻此卷,让张伯驹先生最为担心的是这件杜牧存世的唯一墨迹很可能由此流失海外,最终,收藏过程是有惊无险,张伯驹以重金购回。据说张先生得到《张好好诗》卷后是爱不释手,每晚入寝之时,据说都会将《张好好诗》放到于枕边,这真有形影不离之爱。
1956年,张伯驹将《张好好诗》卷连同其珍藏的其他国宝级的书画作品一并捐赠政府,此卷之后便一直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我之对杜牧《张好好诗》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件传世的书法绝作,更有“近乡情更怯”之缘由。诗之女主人张好好是我本乡江西南昌人,诗之缘起之地便是我的本乡南昌,诗之序言第一句并诗的开篇第一句皆是说的明白:
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故事缘起于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有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晚唐诗人杜牧在洛阳与多年前相识相爱慕的歌妓张好好意外重逢,悲喜交集之际,写此长诗以记。这首长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似,都属伤感迟暮之作,两诗的缘起之地也都在江西,杜牧的《张好好诗》是在南昌,古称豫章,而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在离南昌九十公里处的九江,古称为浔阳。
作为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的杜牧到江西南昌来做官是在其进士及第8个月后,这一年,杜牧26岁,此时的杜牧其实已经名满天下,他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一时天下传颂!但是作为官二代,大诗人的杜牧却并没有得到特殊的照顾,而是被安排在学究满堂的弘文馆,每天从事的是校理典籍的闲差。这让杜牧深感现实很骨感,他熬了半年之后,感觉还是没有什么机会,于是选择离开了生活多年的长安,来到与其家有世交的沈传师府署江西观察使府担任幕僚。沈传师当时以尚书右丞出为江西观察使,大和九年(835年)沈传师死于吏部侍郎任上,故称“吏部沈公”。
杜牧与张好好在沈传师的府上认识时,杜牧正青春,张好好更年少: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才子佳人,自是无限美好。诗中描述到: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心想事不成!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看上了张好好,作为沈家的歌妓,张好好很快便被纳为妾,凄美情节由此开始。
据说张好好在结婚前,曾写一诗留给杜牧:
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
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
有缘人终会再相逢!大和九年秋,杜牧与张好好在洛阳不期而遇。“洛城重相见, 婥婥为当垆。”这句诗的意思是“再见张好好时,她已经沦落到当垆卖酒为生。”其实这职业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悲惨和低下,这职业当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也干过。按现在的眼光来看,其实是张好好从歌妓身份转出来从良,转身嫁了个酒店的老板,做起了卖酒的老板娘。
半年后,杜牧自洛阳转到长安为官。临别前,杜牧曾作赠别诗二首与张好好。
其一: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杜牧病重逝世于长安,终年49岁。
有传说张好好得知杜牧去世的消息已是一个月之后。她安静地穿起初识杜牧时所着的舞衣,梳妆淡粉,自洛阳迢迢来到杜牧的坟墓前,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寒风中落叶纷飞……而后,她点燃杜牧写给自己的情诗、礼物。烟火烧尽时,张好好已经香消玉殒于墓碑前......
这样的结局其实是现代言情电视连续剧的编剧杜撰的情节,经不起推敲和考证,实则多情如杜牧,逾期说是对歌妓张好好的感伤,倒不如说更是悲己!诗中两句说的明白: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友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无独有偶,杜牧感伤歌女有一首更为出名的《杜秋娘诗》,其情其感较之《张好好诗》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与杜牧并称的同时之诗人李商隐曾有诗句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这便是也认为《杜秋娘诗》更可称为杜牧的的代表作。
辛弃疾的词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而诗文与翰墨则可千秋,
比如杜牧的这卷——《张好好诗》。
杜牧《张好好诗》高清局部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