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 顺治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十八年,即公元1661年,正月初八。
大清京师紫禁城的人们仍然沉浸在新年的欢乐氛围之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不过很显然,这样欢乐的场景,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是看不到了。
因为,他身患重病,马上就要死了。
六岁登基,刀劈御座,剿灭前明,光照列祖列宗,又在孝庄和多尔衮的权力旋涡中踽踽独行,还缔造了和董鄂妃刻骨铭心般的爱情故事,可以说,顺治这个皇帝,他算不上绝代明君,但至少人生传奇。
临死之前,他把皇位留给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年轻的父亲即将撒手人寰,而可怜的孩子初登大宝,也不过八岁而已。
于是,顺治死前还十分贴心的为康熙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这四位大清王朝的股肱之臣在顺治的灵前立下誓言,同心同德,肝脑涂地,为辅佐小皇帝康熙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在顾命大臣们自己看来,这当然只是场面话,但他们不知道,冥冥之中,命运已经写好了他们最终的结局。
索尼,原名赫舍里·索尼,是四大辅臣之首,F4中的老大哥。
(辅政大臣 赫舍里·索尼)
四大辅臣之中,遏必隆是鳌拜的党羽,而鳌拜则素来和另外一位大臣苏克萨哈不和。
在当时的情况下,索尼同为鳌拜和苏克萨哈争取的对象,谁能得到索尼的支持,谁就能成为大清王朝的头号权臣。
然而,索尼其人性格古怪,多年前他就不喜欢苏克萨哈这个人,现如今他对鳌拜妄图专权也心有不满,这位辅臣党魁深感于政治的纷乱和黑暗,心生隐退,他一门心思的奉劝逐渐长大的康熙皇帝亲政,另外一方面急流勇退,最终老死任上。
从努尔哈赤时代的全家投诚,到皇太极时期的伴君作战,再到顺治年间的匡扶社稷,索尼已经经历了太多太多,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权力斗争,宫廷纷乱...
作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文中说:权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效果最好,最猛烈的春药。
他能让年轻人迸发潜力,让中年人如日中天,让老年人焕发生命的第二春。
谁拥有至高的权力,谁的生命质量就会发生巨变。
然而,对于索尼这样的人来说,无论权力是什么药,对他来说都已经无效了。
因为,到他这个境界,他对人生已经有了新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其实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
刻意的去追求权力,总是疲惫的,你如果刻意的想要去拥有一样东西,你往往是找不到的。
因为,世间万物的来到和离去,都有它自己的时间。
(辅政大臣 叶赫纳喇·苏克萨哈)
在索尼病倒时,鳌拜和苏克萨哈之间的矛盾已经越发严重,两人都开始试图在政治战场上置对方于死地。
苏克萨哈,全名叶赫纳喇·苏克萨哈,这位仁兄在索尼逐步退出时敏锐的感觉到了政治风向的变化,对他来说,鳌拜和遏必隆的联手对抗使他如坐针毡,如芒刺背,所以他宁愿如鲠在喉的对康熙皇帝说出自己愿意辞去所有的职务,到先帝顺治的孝陵守灵,从而达成一种十分落寞的全身而退。
强硬的鳌拜当然不允许拳击台上的对手主动认输,眼看苏克萨克要功不成身退,他连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二十四条罪名,甚至还附上了对苏克萨哈的处理办法:将苏克萨哈及其长子磔死,余下子孙处斩,其家财也应尽数充公。
磔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凌迟处死。
朋友们,*了还不解气,还非得凌迟,你可见鳌拜得多想要整治(死)苏克萨哈。
这样的一份折子上达天听,呈交御览,康熙皇帝的心里却是百味杂陈。
在康熙看来,这些罪名真假暂且不论,你鳌拜和苏克萨哈打了这么多年已成宿敌,恩怨久矣,作为帝王,自然不能把你们之间的政治械斗照单全收,所以对于鳌拜的请求,康熙没有准奏。
啊,辅政大臣你鳌拜说埋汰就埋汰,你说*就*,你让我这个皇帝的面子往哪儿搁?
在此之前,不断请求退休的索尼一直在劝皇帝亲政,而那个甘愿去守皇陵的苏克萨哈更是公开表示,天子已经十多岁,早该亲政,更建议康熙直接取消所谓“辅政大臣”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