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
宋·苏轼
春事阑珊①芳草歇②。客里③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④处处闻啼鴂⑤。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⑥魂销⑦,应是音尘绝⑧。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⑨。
【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汉族,四川眉山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宋仁宗朝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苏轼诗文书画皆精: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汪洋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词牌名】
蝶恋花,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
【注释】
①阑珊:衰败、将尽之意。②芳草歇:香草将凋萎,不再芬芳。③客里:离乡在外期间。④落红:落花。⑤啼鴂(jué):又名伯劳鸟,类似杜鹃的一种鸟,鸣声悲凄,古人认为是不祥之鸟。⑥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⑦魂销:形容极度悲伤或极度欢乐激动。⑧音尘绝:音讯断绝。音尘,音信,消息。⑨梅花:指《梅花落》,笛曲名。
【释句】
春天是百花盛开、野草芳菲的季节,处处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但好景不长,这种美好的景色很快就过去了。久处异乡,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昏时候坐在小院思念亲人。可是,在遍地落花时却偏偏遇到伯劳鸟。
亲人所处之地与这里仅隔咫尺,却也分楚越界域,不能自由往来,只能悬目相望。望穿秋水却音信全无。及至五更,不仅美梦不成,而且让人梦中惊醒的又是刺耳的角声。这怎么不令作客之人为之心碎呢?
【赏析】
此词是苏东坡写的近十首《蝶恋花》的一首,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当年暮春,苏轼在镇江一带办理赈饥事,已将近半年未能回家。
词的上片抒写在春意阑珊的清明时节作者与亲人的互相思念之情。春天百花盛开的美景是苏东坡举目所见,确实是“春事阑珊芳草歇”,这是对暮春景的概括。自己在外作客,已非一年,又过清明。落红处处,入耳之声,偏偏是鴂鸟啼鸣。这是他对暮春景色的具体描述,又是“春事阑珊”的形色补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表达他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亲人所处之地可以说是“咫尺江山”而已,但地分“楚”“越”,界域森严,不能自由往来。天不作美,不如人愿。“角声吹落梅花月”,惨白如梅花的月亮,闻此正待出发的征人所吹奏的进军号角,也唯恐躲避不及似的落到山后去了。这里的“梅花”语意双关,既代指角声,也指晓月残白如梅之色。
作为一首暮春时缅怀亲友之作,从所表达的情感来看,他所怀念的不是一般的亲友,而是关系比较密切而又常常为他所想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