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710年左右,一个17岁的少年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著名诗句。
从此,“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句子便在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里牵动着无数游子的心,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为这一句诗而动容。写下这句诗的人便是王维。
佳节临近,古人古人要想回家与亲朋团聚,以他们的车马行进,回到家快则一两天,十几天,慢则几十天,甚至几个月几年才能到达目的地,即便以书信传情,也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陆上交通,水上交通以及空中航线,慢则一两天两三天,快则一两个小时便能够到达我们想到达的温馨的家。
如果这些都嫌慢,我们则只需要一个电话或者一个视频,几秒钟便可以连接到地球的另一端,就可以立刻与思念的亲人互诉相思之情。而视频中亲人们的音容笑貌也清晰可见。
但是尽管如此,每逢佳节来临,我们仍然会像古人一样,虽然隔着千条路万条路,隔着千重山万重水,我们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恨不得立刻与亲人团聚。
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或者其他客观原因而得不到团聚的日子,我们只能是电话诉衷肠,而古人则不能。他们在思乡或者思念亲人故友的时候,只能登高望远,仰天长啸,望月吟诗,以传达他们心中难以抑制的思念之情。
因为他们相信,月亮能够把他们的思念带给故乡的亲朋故友,亲朋故友也可以把思念带回来给他们。于是便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样的经典诗句。
然而,月亮再美,都没有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美满,所以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权德舆也说:“凉风遥夜清秋半,一望金波照粉田。”白居易则直接发出了邀请:“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然而,在这众多描写中秋月亮的诗歌中,有一位名气不是很响的诗人却写下了一首最绝妙的诗,还被人们称其为唐诗中最唯美的一首中秋诗。这首诗就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王建这首被称为唐诗中最唯美的一首写月诗: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群星闪烁的唐代诗坛,与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李商隐、杜牧等众多超级明星诗人相比,王建诗歌的影响力实在是算不上什么。
然而,在写中秋月亮的各种诗词中,王建却凭借他的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在大唐诗坛上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王建的这首诗仍然被选入了小学的语文课本,成为亿万小学生必须学习的诗词。
王建作此诗时,正值中秋之日。这一日晚上,王建正与好友抚琴论道,纵享高山流水曲,畅谈天下最得意的知音。这一点可以从他原诗的题注中可以得到证实,他的原诗题注即为:“时会琴客”。
然而,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在聚会间,诗人突然想到了远方的朋友“杜郎中”,一时忆及往日情谊,难以抑制心中的情感,思念不止,诗人便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旧友的思念。
这首诗中的杜郎中即是诗的私密好友杜元颖。“郎中”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官名,相当于皇帝身边侍从官一类的官职。而诗人之所以为杜郎中写下这首名传千古的不朽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并寄给了他,想必他二人的关系一定是非同寻常。
我们今天重读此诗,仍然觉得这首诗的意境绝美,饱含思念,情真意切,委婉动人。难怪在唐朝那么多经典的中秋之咏的诗篇中,这一首诗会被人们称之为中秋写月最唯美的一首诗。那么这首诗到底美在何处呢?我们且来看看。
在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首句的“中庭地白树栖鸦”描写的是在中秋之夜,月光普照环宇,使得夜空明如白昼。
但是诗人却没有从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地白”一词来体现。而“地白”则表明月光洒在地面上,地面反光而显得亮堂堂的,如同白天一样。可见,月光皎洁实在是惹人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