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成名作。
这首诗的前四句,积极向上,在当时就已经家喻户晓。
“长安米贵,白居不易”的故事,就与这首诗有关。
但让人疑惑的是:后四句却写得很低沉,前后好像完全脱节了。
您有没有同样的感觉?
其实,这首诗不仅没有脱节,而且后四句也写得非常巧妙,尤其是颈联。
我们来读一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原
诗题中的“赋得”两个字表明,这是一首命题诗。
所以既要写“古原草”,又要写“送别”。
如何通过古原草写出送别,而且还要把送别之情写得足够深,这是考验诗人的难点。
白居易是如何构思的呢?
一、由原上草,联想到“春荣秋枯”的特点
-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诗人拿到这个命题作文,该怎么下手呢?
我们一步步来挖出诗人的构思。
他首先分了两个步骤:
(1)先写茂盛的原上草。
(2)再由茂盛的草,联想到“春荣秋枯”的特点。
为什么诗人要写这个特点?
为了引出颔联。
野火
二、由春荣秋枯的特点,引出草的强劲生命力
-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只写“春荣秋枯”,给读者的印象不够深。
毕竟很多植物都是这个特点。
如何才能写出古原草的与众不同?
诗人的策略很简单:不能让古原草正常枯荣,要让它枯得更痛苦,荣得更轻松。
他想到了“野火”和“春风”,堪称神一般的想象。
不是正常枯萎,而是被野火烧了,但是被春风轻轻一吹,居然就又重新长出。
可见,古原草有多么强劲的生命力。
但是,诗人拿到的题目不是要写“送别”吗,干嘛要写草的强劲生命力呢?
为了引出颈联。
三、由草的强劲生命力,反衬人的生命有限
- 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远芳、晴翠,都是指古原草。
古原草侵占了古道,连接到了荒城。
古道
如何才能由“古原草”写出“送别”?
送别是人的行为,当然要先写出人。
那么,如何由“古原草”写出人呢?
他又一次得到了神的眷顾。
居然能想到用“古道”和“荒城”来做中间桥梁。
有何妙处?
有三点:
(1)古道,可以扣住题目中的“古”字;
(2)“侵”和“接”,进一步突出草的强劲生命力,并且反衬出“古道”和“荒城”的脆弱;
(3)“古道”和“荒城”的脆弱,又巧妙地借代人的生命有限。
您看,颈联不仅扣题,并且巧妙地引出了人,同时还反衬出人的生命有限。
这就是颈联的妙处。
人的生命有限,这与送别又有什么关系呢?
古道
四、人生有限,又聚少离多,不堪离别
- 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王孙,指游子。
现在到尾联了,肯定要写送别。
但是,“人的生命有限”与“送别”又怎么联系在一起呢?
这次诗人没有神一般的想象,他只用了一个“又”字。
又送,说明曾经送了很多次,可见聚少离多。
人生有限,却又聚少离多,诗人想到这两点,如何不伤感?
此外,这里还反用了典故。
《楚辞》中有这样一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意思是说,看见萋萋芳草,盼望在外的游子归来。
芳草萋萋的时节,应该盼望游子归来,结果游子反而还要出远门。
这又增加了一层伤感。
您看,离别之情其实有两层:
(1)眼前的芳草越茂盛,就越能让诗人感到人生短暂,再想到聚少离多,离别伤感涌上心头;
(2)芳草萋萋,不舍得游子离开。
正是这两层伤感的叠加,体现出了诗人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草原
五、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首先,由原上草,联想到“春荣秋枯”的特点;
其次,由春荣秋枯的特点,引出草的强劲生命力;
然后,由草的强劲生命力,反衬出人的生命有限;
结尾,人生有限,再想到聚少离多,不堪离别。
您看,这首诗只有尾联在写送别,但如何才能体现更加深厚的送别之情呢?
诗人想到用两个条件(反用典故是添花之笔,这里不做总结)来逼出离别的伤感之情:
(1)人生有限;
(2)聚少离多。
巧妙的是,诗人共用了六句来引出“人生有限”这个条件。
诗人由茂盛的原上草,先想到“春荣秋枯”的特点,再引出草的强劲生命力,接着反衬出人的生命有限。
而在这个过程中,诗人还有两次绝妙的想象:借助野火和春风突出草的强劲生命力;借助古道和荒城来做草和人的中间桥梁。
您看,这首诗不仅没有前后脱节,而且前六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感情含蓄而且深厚。
这就是诗人的巧妙构思。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