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世界,除了杜甫,另外一位有着高知名度的中国诗人非李白莫属。1975年版《美国百科全书》中的“李白”词条——“李白与杜甫是世界公认的生于中国的伟大诗人”。2015年“世界诗歌日”前夕,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发行了一套六枚邮票——用六种语言印着六首名诗,李白的《静夜思》被作为中文诗歌的代表印在其中一枚上。 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李白诗作就被译介给西方读者。但近200年来,英语世界至今并无一部完整的李白传记。英文中李白的译诗多的是,但为什么连一本他的传记都没有呢?美籍华人作家哈金了解发现,缘由与版权有关。“写李白传需要引用大量的诗,如果作者不自己译这些诗,就得付给诗的译者高昂的版税,这样就没有出版社能出书。”因缘际会,哈金决心自己写一部完整的李白传,填补这一空白。2019年1月15日,哈金用英文写就的《The Banished Immortal:A Life of Li Bai》在美国出版。这也是英语世界第一部李白传,反响不俗。近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哈金的这本用英文写就的李白传,并邀请美国卫斯理学院东亚系讲师汤秋妍,将之翻译回中文,名为《通天之路:李白传》。
1.从不同角度看待诗仙生命轨迹
虽然在国内文学圈较少露面,但作为用英文写作的美国华裔小说家,哈金在英语世界享有盛名。他被公认为是“继林语堂之后,在美国广有影响的华语作家”,是至今唯一同时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福克纳奖的华裔作家。哈金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金州。1993年于美国布兰代斯大学获得英美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波士顿大学讲席教授,主要教授小说创作和迁徙文学。哈金1990年开始用英语写作,至今在美国出版了四部诗集,四部短篇小说集,八部长篇小说和一部论文集。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 用英文写李白传,哈金有自己的优势:他将涉及到的绝大部分李白诗亲自翻译成英文,省去一大笔版权费。克服了这个障碍后,哈金的挑战就在于怎样把李白的故事写得完整生动,而且与众不同。 从李白富于传奇色彩的身世讲起,哈金完整地串联和重述了李白的人生故事:童年入蜀、青年出蜀,两次婚姻,壮年干谒,老年流放,客死他乡……既写出了天才成长过程中的浪漫与潇洒,又写出李白一生的种种挫折与苦恼,尤其是在饱览祖国名山盛景的同时,又在功名梦想与求仙情怀之间经历着内心的徘徊与撕扯……叙述如金线串珠,将李白的不朽诗篇穿成一串璀璨的珠链,加上著者结合唐代历史、李白名篇对其经历与情感展开的推演想象,使得诗作与传主形象交相辉映,产生奇妙的阅读快乐。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在为本书作序《远行者李白》中指出,“《通天之路:李白传》原为英语世界读者而作,哈金下笔必须铺陈基本历史背景。或许正因为有了语言文化的距离,哈金得以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位‘诗仙’的生命轨迹:中亚背景的传说,移民入蜀的家世;少年求道任侠,遨游四方,干谒行卷;入赘的婚姻,三教九流的交谊,大起大落的宫廷传奇;山东领受道籙,辽东投笔参军;然后是天宝之乱,永王政变,入狱贬黜。暮年李白一筹莫展,公元762年在当涂贫病以终。”
2.每一篇杰作反映其生活中危机
作为现代人,目光漫过千年,去看李白,迷雾重重。哈金在第一章《出身》开篇就提醒我们,当我们谈李白,应该记住有三个李白:“历史上真实的李白、诗人自己创造的李白,以及历史文化想象制造的李白。理想中,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多地呈现真实的李白,同时试图理解诗人自我创造的动机与结果。但我们也必须了解,由于李白一生史料稀缺,这一野心势必受到局限。” 在研究李白过程中,哈金发现,虽然李白是妇孺皆知的大诗人,但其实有关李白的史料很少,“现在拥有的信息多是从他的诗歌中发掘出来的。一般是他先在诗中提及,然后多个世纪以来人们不断发展并创造,渐渐积累了关于他的逸事和神话。认清了这一点,我就决定跟着他的诗歌走,他的每一篇杰作也反映了他生活中的危机。” 作为小说家,哈金承认自己“更注重有趣的细节,希望通过连接和描述它们,能勾画出一个完整鲜活的李白。”他立意通过《李白传》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也通过这个故事来展现唐代的诗歌文化。“写一个8世纪的中国诗人,最难做的是把故事讲得有趣、丰富,又不浅薄。由于我是小说家,我更注重有趣的细节,希望通过连接和描述它们,能勾画出一个完整鲜活的李白。”哈金比较注重写作技术层面的东西,一节、一段怎样转折连贯。他很用心写。但这并不表明哈金放弃了严肃性。他要写的是“一本既能在学术上站得住也适于一般读者的书。我打算走一条中间之路:把故事讲生动,能打动读者,同时通篇也是建立在学术研究之上的。”
3.虽然爱热闹,内心深处是个独行者
李白在文学圈交友甚多。在《赠孟浩然》中,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记录了他与孟浩然的深厚情谊。李白和杜甫的关系,更是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李白和杜甫曾经同游,在一起度过几个月的时光。两人甚至睡在一张炕上,共盖一床薄薄的被子,在西方甚至被猜测两人之间可能有同性恋关系。美国诗人卡罗琳·凯泽甚至将这一故事写成一首诗,以杜甫的口吻,戏剧化地呈现了她想象中的那一幕。哈金解读认为,“他们的关系中不可能有任何其他元素,天气寒冷时,挤在一起睡可以相互取暖,即便在当代,这种做法也非罕见。” 对于李杜情谊,哈金给出自己的阐释,“当时杜甫没什么名气,只有少数人知道他的诗歌,并且他在有生之年都将一直如此,但李白欣赏杜甫,把这位年轻诗人作为忠诚的朋友来珍视。李白觉得这大概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杜甫也似乎预感到他们今后的道路不一定再次交会。和李白一起度过的几个月对杜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他一生中都无法忘却的记忆,他将一次又一次深深地怀念李白。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杜甫也会梦见当时已经去世的李白,还会写关于李白的诗,好像李白身上的光芒从未离开过他。李白虽然爱热闹,但他内心深处是一个独行者,是中国诗歌史上孑然独立的一个人物,就像一颗闪耀的恒星,光芒射向四面八方,对其照耀的世界全部一视同仁。” 哈金提到,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谜团:李白和王维年龄相近——他们的出生和死亡年代几近一致——但没有任何记录表示他们曾有过交往。王维是朝中官员(尽管他两次被逐出京城),李白当翰林待诏时也一定经常出入朝廷,两人必定曾经相遇过。他们甚至都有共同的诗人朋友——都与孟浩然和杜甫关系密切。“然而,他们的著作中从没提及彼此——就像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互相完全不知道。他们诗歌的美学风格的确相差很大,王维的诗平静、理性、内敛,极少涉及时代现实;而李白任性、激情,经常同情士兵和普通人的艰辛。但除了诗歌上的竞争外,两人也有可能因为都被玉真公主欣赏而关系微妙。这种竞争也许能大到让他们一生疏远,彼此形同陌路。”
4.李白的爱情某种程度上是自私的
李白是典型的浪漫风格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激情。哈金发现,在李白的诗中,看不到他对任何真实女性的爱,“似乎都没有达到他在诗歌中呈现的那种情感深度。他爱妻子的方式也是任性的,某种程度上是自私的。他大部分的青春年华都用于追求政治和宗教理想上了,所以他在履行家庭义务上常常未能尽责。而且,女性似乎不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妻子在世时,李白为她写的几首诗中,我们找不到充满激情的爱,或因分离而产生的由衷痛苦。最多的是,李白承认自己喝酒喝得太多,没有担当起一个丈夫的责任。他没有给他最亲近的女人以足够的爱和关注。他在人间浪迹而过,就仿佛他不属于这个世界,只是路过。” 757年底,皇帝处置李白的圣旨下来:流放夜郎。夜郎浔阳将近两千公里。李白被押解的路途,途经三峡,哈金是这样描述的,“他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走过三峡。终于在早春到了奉节,就是古代的白帝城。在那里,他们将弃船上岸,由陆地往南跋涉去夜郎。这是李白第一次回到家乡四川。听到熟悉的方言,李白振作舒展了一些,食物吃起来味道也更浓辛香麻,一切都让他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蝴蝶和蜻蜓也和小时候看到的别无二致。江油就在西北方向并不遥远的地方,但他不能前往。三十多年了,他终于回到了梦牵魂萦的故乡蜀地,自己的身份却是一个流放者……” 正要离开奉节,突然传来了李白被赦免了的消息。李白欣喜若狂,认为自己的麻烦终于全部结束了。他认为自己通往京城的道路一定可以再次打开,很有可能会被再次起用。他立刻登上一艘小船,沿江飞速而下。在轻快的情绪里,李白当即创作了一首诗歌,这又是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归心似箭,直奔中原。在他看来,这种命运的突然扭转预示着自己即将到来的再次辉煌。李白误解了这次赦免,本是全国性大赦,他却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皇帝对其才华的欣赏,给他个人的恩典。”回溯这位伟大诗人的一生,哈金也无意将李白的思想与其他大诗人相比,他紧紧盯住李白的诗歌本身。“写李白传的过程让我看清,没有他不朽的诗篇,李白什么都不是。一个艺术家要做的只是努力把作品做好,做得更好。他丰富了汉语,在我们的语言中仍能听到他的语声。”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来源: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