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前言
话说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夺取了汉朝的政权。一时间,群雄并起,天下纷乱。再到后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为了夺得天下,各路诸侯都不遗余力地广招人才,特别是以曹操、刘备为甚。
于是,刘备听庞统介绍南阳卧龙岗诸葛亮有别人不能及的军事才能,因此,刘备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顾诸葛亮居住的草庐中去骋请诸葛亮。经过三次访谈,两人对天下大事认识相同,在刘备的邀请下。诸葛亮同意下山与刘备共谋大事。
从此,诸葛亮成了刘备的军师。通过军师的一番谋略,刘备联吴抗曹,在赤壁大破曹军,写下了历史上第一次以少胜多的战绩。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安十六年,刘备夺取了成都。建安二十四年,又夺取了汉中。
曹操废帝后,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并改年号为章武。章武三年,刘备病逝,诸葛亮受刘备托孤,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君临蜀汉,改国号为建兴。
刘禅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实际担任蜀汉政治军事领导权的是军师诸葛亮。
这时的诸葛亮对内精兵简政,励精图治;对外一方面与东吴孙权结盟;一方面在后主建兴三年225年统率大军南下,处理南边少数民族的矛盾,安定了后方。
建兴五(227)年,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当时驻军汉中,准备夺取魏国的凉州,也即是现今甘肃省的大部分地区,出发之前上奏刘禅,写下了《出师表》这篇奏章。
巜出师表》的"出师,”,就是统帅部队伐魏,其中的"表"是臣向君王陈述意见叫表。即是奏章。
《出师表》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从“先帝创业未半……使内外异法也"
第一段的主要意思是,先帝(刘备)创立统一天下大业的事还没有完成一半,在中途就死去了。现在天下形成了蜀、魏、吴三国分治的局面,相比而言,蜀国较为弱小,这正处于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内那些侍卫大臣并没有懈怠;朝廷外面那些忠实的将率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家战斗。这是因为追念先帝原来对他们的厚待,而在您身上报答恩慧。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视听,来发扬光大先帝的优秀品质,增长有志之士的气节,不要随便地看轻自己,说话失去大义,以致于堵塞群臣向您进谏忠心的道路。
宫里的侍臣和丞相府里的官员,属于一个整体,对这些官员的升迁、处分、表扬、批评,应该掌握一个标准。如果有做坏事违犯国法的人以及尽忠为善的,要交给主管官员确定对他们的处分和奖赏,以此表明陛下处理事情的公平公正,不应该有所偏袒,使宫内宫外法度不同。
这第一段,告诉刘禅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的关键时期,要多听群臣的忠言,对朝内朝外的人要平等看待,扬善惩恶必须大公无私。
第二段从"待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可计日而待也"。
这第二段介绍郭攸之、费袆、待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忠实的人,他们的忠诚无二心,所以先帝才从众多的人群中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我认为宫里的事,不论大事小事,都与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做,那么,一定能够弥补过去的漏洞,使之获得更多的收获。
将军问宠,性情品德都很善良平正,熟悉军事,以前使用过,先帝称赞说能干,因此,大家商议推荐他担任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都跟他商量,就能使部队和睦融洽,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部队力量弱的强的都配备得非常恰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是前汉朝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是后汉朝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一回和我谈论到这件事时,对后汉的桓帝、灵帝感到非常痛心。侍中郭攸之、费袆,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人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守节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并且信任他们,这样一来,蜀汉的兴隆,用不了多久就会到来。
第三段从"臣本布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这段讲的是我本来是一个老百姓,耕种田地在南阳,希望能够在乱世苟且而保全性命,并不想让有地位的人知道我。先帝不以我为卑溅鄙陋,不怕委屈,三次到草庐里边来看我,向我咨询天下大事,因此我十分感激,于是答应给先帝效劳。后来遇到军事失利,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委任,在危难的时奉命出使东吴,那些事离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死的时候将兴复汉室的大事委托于我。自从接受命令以来,日夜担心发愁,惟恐做不好先帝委托给我的事情,有损于先帝之遇之恩。所以,五月里统率大军渡过泸水,深入荒凉的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盔甲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三军的斗志,率领他们向北方平定中原,只有这样,才能全部贡献出我那平庸的才能,除灭掉凶恶的敌人,重新把汉朝恢复起来,还都洛阳。这是我报答先帝以及忠于陛下应该做的事。至于掌握事情的轻重得失,向陛下多进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责成我做好征讨曹魏,兴复汉室这件大事,如果没有效果,就对我加以处罚,以告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足以使陛下发扬德行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怠惰,以显示他们的过错。陛下也应当自己采纳正大光明的言论,追念先帝去世时的遗诏中的话,那我就受恩很多,非常感激了。
现在就要远离了,在写这篇奏章的时候,百感交集,涕泪不止,不知说了些什么。
赏析完这篇文章的感概
这篇文章其实就是一篇奏章,作者既是托孤重臣,又是当朝丞相,以这种双重身份对后主就宫内宫外的用人处事做出了全面的规劝和指导,一片忠心为朝廷的长远谋略呈现在文章中。
文章质朴真率,没有借助华丽的词藻,也不引用历史典故,只是实实在在地把内心里要说的话畅快淋漓地抒发出来。
作为名文流传到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他对蜀汉和对刘备父子的忠诚与热爱,真诚而恳切地希望后主能赏罚分明,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虚心接受忠臣的意见。文章文笔畅达,将自己心里的意思表达得干干净净,是奏章类文体中优秀之作,以致于流传千古。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