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要想进入独龙江乡,得先过794个弯——山高坡陡,谷深水急,峡谷深处世代住着独龙族人。盘旋在雪山和悬崖间的独龙江公路,是与外界连通的唯一通道,据当地人说,他们细细数过,全长79.6公里的公路共折出794个弯。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是一个原始村落,不通公路不通电,过江靠溜索,出门攀“天梯”,村里人把家门口的小片田地开垦出来,种苞谷糊口。当地人看到外乡陌生人都会害羞,躲得远远的。以前村里通知开会,要靠放炮传信,一声炮代表普通会议,两声炮就是紧急会议。2004年,独龙江乡才拨出第一个电话。
鹅卵石院墙、木槽花盆等,均由村民自行设计。
记者进了独龙江乡,看到的景象出人意料。村里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用鹅卵石砌了庭院墙,墙头上摆了用木槽做的“花盆”,种着清雅的兰花草。“这些都是村民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孔当村党总支*孔世平兴奋跟记者说起“美丽庭院”的故事。独龙江乡江水清澈碧绿,山林茂密青翠,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现在村民人手一台智能手机,70多岁的村民李文仕会用微信收款,跟到访的游客做生意,卖她亲手编织的独龙毯。
旅游之外,草果种植是乡里另一大支柱产业,在巴坡村村民王世荣口中,草果被叫做“金果果”,这个40多岁的独龙族汉子如今种了40多亩草果,结果后有公司统一收购,乡里有专门的草果生产车间进行粗加工,王世荣去年一年纯收入将近10万元。这几年,在无息贷款、创业奖励等资金支持下,独龙江的种植业渐成规模。
“美丽庭院”项目完成后,鹅卵石垒成院墙,道路宽阔平坦。
今年年初的一场大雪,让村民们全年收入堪忧。“大雪从山顶下到江边,种在山上的草果都被压倒了;到夏天,疫情防控影响,游客少了,农家乐生意也不好。”孔世平说,独龙江两大主导产业遭受重创。
怎样才能填补村民收入?独龙江乡尝试了“以工代赈”的模式。去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始对口帮扶云南省怒江州,上海帮扶资金注入独龙江乡,分给6个村委会,用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建设美丽庭院的过程中,村里鼓励有能力的村民参与,互帮互助,“不从外面请施工队,村里把钱花在统一购买水泥,沙子是村民从江边背回来的,石头是捡回来的。”孔世平说,节省下来的钱,都会作为误工生活补助发给村民。
“美丽庭院”项目实施之前,村容村貌算不上整洁美丽。
事情起初进行得并不顺利。“村小组开会,征求大家意见,将近一半村民都不想做,不相信做出来能有好的效果,觉得是耽误时间,还不如去侍弄草果。”孔世平回忆,今年3月,项目正式开工,村小组组长和党员带头行动,硬化庭院,开辟菜地,修建花园,建成庭院美化的示范样板。渐渐的,村民热情被鼓舞,越来越积极,早上在球场吹一声哨子,村民们聚在一起,再由负责人集中分配当天要做的事情。项目进行到后半段,跟孔世平反映最多的问题,只剩下一个:“每天给我打电话,说水泥没有了,让我再买点水泥。”
“美丽庭院”项目进行中,各家各户都参与进来,互帮互助。
去年年底,乡里成立了建筑公司,每个村成立了施工队,会技术、有证件的村民参与了不少小型工程,家家户户都能参与的项目,“美丽庭院”还是第一个。这一过程中,村民观念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男女老幼齐上阵,家家建庭院,户户忙种花,打造了长短不一、造型各异的美丽庭院。等各村建设完成后,村里会将每一次购买记录、每一笔开销公示,节省下来的资金统一结算为村民劳务费。
“花的是小钱,办成了大事。”上海援滇干部、贡山县副县长包勇军起码每半个月进一次独龙乡,眼看着村里的变化一点点发生。一个个焕然一新的小庭院,释放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美丽庭院”不仅增加村民收入,提振精气神,村容村貌也得到很大提升,并为之后生态旅游繁荣、进一步带动村民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社 题图说明:独龙江乡“美丽庭院”项目完成后,样貌焕然一新。
来源:作者:巩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