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生命时报
大家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一罐油保质期写着18个月,买回来分装后半年不到就闻到了哈喇味;一袋米保质期写着12个月,开封后不到半年就发霉甚至长虫了;明明有3个月保质期的果汁喝不完放2天就坏掉了。因此有人疑惑:食品开封后,其保质期还跟食品包装上的保质期一样吗?
食品保质期是指食品在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一旦食品开封后,食品的贮存环境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原本用于评估保质期的密封体系,因此开封后食品的保质期也不再是包装上原来的保质期,一般来说食品开封后会相应缩短其保质期。因为影响食品品质的内部因素有微生物增殖、酶反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外部因素有温度、湿度、氧气、光照等。食品开封后,其外部因素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内部因素的反应进行,往往就会加速食品的变质。
既然开封后的食品其保质期会相应缩短,我们又没办法所有食品都购买一次性就吃完的小包装,那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不同种类的食品,它的保质期、贮存条件、开封后的处理方法都不一样。我们在购买食品的时候可以多留意外包装的标签,除了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也要看一下贮存条件如:请置于阴凉干燥处、常温干燥及通风、-18℃以下温度保存等标志语,细心的伙伴还会看到某些食品会提及开封后应如何处理,如冰皮月饼启封后需冷藏、果汁开封后请尽快食用、蛋糕粉使用后请密封保存等。下面小编则以常见的几类食品为例向大家支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