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学兴起,文化不再被垄断)
隋朝为唐朝的科举制打下了群众基础,这就是隋朝的贡献。隋文帝初年和隋炀帝初年都非常重视教育工作,采取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发展教育事业,除了加强学校管理,推进学校建设之外,还不断促进私学的发展。
《隋书》--《儒林-包恺传》载:“尔海包恺,字和乐。其兄愉,明《五经》,恺悉传其业。又从王仲通受《史记》、《汉书》,尤称精究。大业中,为国子助教。于时《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宗匠。聚徒教授,著录者数千人。”
这段话的重点就是:
而这不是隋朝的特列反而是常态。聚徒教授,著录者数千人。
由此引申出的,就是隋朝的公学教育和私学教育之发达。
随着这批学生成才之后,必然也会成为科举的支持者。只不过这果实没有被隋朝给收获,反而便宜了唐朝,私学在隋朝的兴起。虽然没有彻底改变权贵阶级掌握知识的大局,却让这大局出现了缺口,也为后来唐朝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成为主流种下了因果。
随着这因的种下,才有后续的关陇贵族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中国由此走上庶民政治时代这样大事的发生,隋朝之贡献,可谓鲜为人知又功不可没。

(最后的贵族退出历史舞台)
再次就是暴政对中国历史的好处!那就是著名的营建东都和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其实这两件事是有着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东都就是今日之洛阳,早在两汉时期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是在南北朝乱世之中却饱受摧残,北方经济也因为战乱而受损严重。
隋朝建国之后,长安城已在长期战乱中残破不堪,早已没有了往昔的风采。
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为了恢复北方经济,皆进行了无数次的水道建设,开拓了无数运河和漕运通道,为的就是恢复北方经济,并稳固关中地区的统治。

(关中与关西)
秦汉时期,关中可以说是中国政治格局的中心地带,关陇贵族的基本盘也在关中地区,也因此才有隋朝的定都长安。但是基于政治需要的定都策略,其实并不符合与当时的时局和需要,由此才有了隋炀帝营建东都事件之出现。
营建东都,在历史上被称为横征暴敛之代表事件,可与政治需求而言,确是势在必行的善政。
东都的建立,并随着京杭大运河与漕运的延伸,让关中地区(长安)和关东地区(洛阳)和长江淮河流域连成一体,除了达到稳固统治的目的外,还促进了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步伐,以经济的不断发展。

(京杭大运河)
随关中关东与江南水上运输渠道建立和大运河的开拓,中国历史开始崭新一页。而且营建东都和京杭大运河,其实也是经过精心规划的。
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隋炀帝首先下令修复了连接长安的下广通渠,后来又重新疏浚了邗沟,名山阳渎。将古长安的漕运和西进与南下的第一步完成了。
这第一步完成之后,就是隋炀帝上任之后的营建东都,重修洛阳之后的隋炀帝,也和老爹一样,对漕运和运河建设非常重视,在完成洛阳建设和漕运建设之后。
隋炀帝还下令,将全国各个州府的富户迁入洛阳,直接结果就是长安的作用被洛阳替代,成为当时中国的中心。


